本期分享
西域除了岑参笔下雄奇壮阔又神秘瑰丽的异域风情和盛唐将士们豪迈洒脱、向往立功报国的情怀,还有西域诸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以及汉和匈奴为争夺西域控制权而频频发动的战争,本期分享我们通过李颀的《古从军行》来一起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它带给西域诸国和中原百姓的深重苦难。
朗诵和诵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不过本期因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歌行,我不会歌行的吟,故只有朗诵和诵。
入声字、平仄、韵脚和韵部模板
入声字、平仄、韵脚和韵部模板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字下有三角符号表示韵脚,方括号內是韵部。
赏析文本
李颀《古从军行》上期分享我们在岑参的笔下领略了西域雄奇壮阔又神秘瑰丽的异域风情,也被盛唐将士们豪迈洒脱、向往立功报国的情怀所感染。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对西域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但在我进一步深入了解西域这片广袤土地的历史时,我看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另一面,那就是战争的残酷和它带给西域诸国和中原百姓的深重的苦难。
狭义的西域诸国大都是小国,这是因为西域远在内陆,整体气候十分干旱,降水量极小而蒸发量极大,所以大多数土地都是不适宜人类生活的沙漠。那里的水源主要是源于四周山地的雪山融水,这些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经的地方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上就形成了西域诸国,这些城邦国家因为所在绿洲的大小而规模不等。比如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少,有“西域湿岛”的美誉。《汉书》记载那里气候多雨,山地有茂密的林木,所以那里就形成了乌孙这样的不属于西域都户管辖的大国。天山南北两侧的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承载力也较大,所以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的城邦国家人口规模就大一些,实力也强一些。这些地区后来也是匈奴驻军和历代汉人屯田的重要根据地,也是汉朝西域都护和唐朝安西、北庭都护府的所在地。但塔里木盆地南边的南道诸国受制于水资源和绿洲规模,城邦规模就都比较小,而且地理条件的制约,阻碍了长久的城邦联盟的产生发展。除了这些水源地,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附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向西与塔里木盆地北缘相接,向北与高昌相连,向东连接敦煌与中原相通。因此位于塔里木盆地入口处的楼兰就成了汉匈争夺的焦点。谁控制了楼兰,谁就把守了盆地的东大门。这也是为什么“楼兰”在唐诗中出镜率比较高的根本原因。
西域并不缺水草丰美之地 但规模太小 间隔太大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国都楼兰城,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这个曾经扼丝绸之路要冲的古国现只存遗迹,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楼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在楼兰古国的历史上,有两个见于史书记录的比较重大的事件。第一次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傅介子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勇士。汉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在匈奴的唆使下劫杀汉使,劫掠财物。元凤年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率领所带的汉军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汉昭帝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后来,傅介子又主动请缨去斩杀楼兰王,以树立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傅介子只带领了十二个士兵,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诸国。楼兰王因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饮酒后都醉了,傅介子以有私密事情禀告为由和楼兰王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时,傅介子安排好的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将他杀死了,楼兰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还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并迁都泥城,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我们熟悉的诗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实际上用的都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
楼兰故城遗址第二个重大历史事件东汉时期班超出使鄯善国并在那里击杀匈奴使者。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等人统领四路大军征伐北匈奴,以傅介子、张骞为偶像,渴望像他们那样去西域建功立业以取封侯而投笔从戎的班超跟随窦固出征。窦固很赏识班超,命他出使西域诸国,主要是联络感情,孤立北匈奴,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故道。
班超首先来到了鄯善国。此时汉朝军队刚大破匈奴,所以班超等人一来,原本依附匈奴的鄯善国王很热情。但是没过几天,鄯善国王突然变得疏远起来。班超猜测一定是匈奴使者来了,果不其然是这样。在这关键的时刻,胆识过人的班超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带着手下的36人火攻匈奴营地。班超亲手击杀3人,其他人也杀了30余人,剩下的匈奴人全被烧死。班超击杀匈奴使臣后,把人头摆在鄯善国王面前,鄯善国王无言以对,摄于汉室的威势,又怕匈奴的报复,只有归附汉朝,并把自己的儿子送往汉朝,作为质子。
定远侯班超东汉以后,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了唐代,楼兰和西域南道诸国里的几个小国就已经都消失了。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记述楼兰王国故地见闻:(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到尼壤城,“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却不见居民。行四百余里,至覩dǔ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东行六百余里,到且末。“城郭岿然,人烟断绝”。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不但未见居民,连其地也成为“故国”。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荣一时的古国神秘地消失了。这也成为了人们猜了若干世纪的不解之谜。
在楼兰的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都看到,匈奴是对楼兰有决定性影响的力量。这是因为在汉朝进入西域之前,匈奴就是西域诸小国的实际宗主,在西域设置了类似于后来汉朝“西域都护”的机构“僮仆都尉”管理西域诸国。不过从这两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汉匈管理西域的不同方式:匈奴剽悍,武力强盛但文化野蛮,把西域诸国当做“僮仆”也就是奴隶来役使,汉朝文化先进,以大国姿态想让西域小国宾服,所以所设机构是为了“保护”他们,虽然实际上未必做得到。而且,在与汉朝的长期战争中很大程度上依赖西域诸国供给物资的匈奴岂肯拱手让出西域的控制权,因此汉朝在夺取这个“保护权”的过程中,这些西域小国不得不在两个大国之间采用务实的墙头草政策挣扎求生。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将任文生擒楼兰王,斥责他降服汉朝后又为匈奴拦截汉使,楼兰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局汉地。”据实直言的苦衷让汉武帝都对他心生怜悯,就这样放他回国了。当然,汉朝也派遣使者通知了匈奴,以后匈奴也不甚亲近楼兰了。和楼兰一样在汉匈争夺中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还有车师国。
车师国原本在楼兰的北面,地处由玉门关沿丝路中段北道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同样是曾经扼丝绸之路要冲的门户,汉匈争夺的焦点。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
车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名“姑师”,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姑师人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其活动遍布新疆东部地区。张骞通西域之后,往来西域和中原的汉使越来越多,但车师和其他西域城邦一样接受匈奴的僮仆都尉管理,在匈奴的唆使下,姑师多次出兵袭击汉朝使团。为了树立汉朝在西域的威望,也为了进一步斩断匈奴的侧翼,汉朝决定出击楼兰和姑师。公元前111-108年,赵破奴将军率属国胡骑出征,攻破了楼兰和姑师。姑师人的残部向北逃亡,后在吐鲁番盆地亚尔孜沟地区发现了一座位于两条河流交汇之处的柳叶形的河中台地,并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卫城式堡垒,这就是唐诗中常常出现的“交河”,也是现在新疆的一处有名的景点——交河古城。也是在这时,车师族人分裂为车师和蒲类前后国、卑陆前后国、东西且弥国等分支。
交河故城遗址公元前104-102年,汉武帝为了夺取汗血宝马发动了大宛之战。在第一次伐大宛的战役中,有着亡国之恨的车师人想伺机报复袭击汉军,但没有成功。公元前99年-90年,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正面战场,汉朝的西域属国组成的辅助军两次出征车师。第一次远征中,匈奴人的及时赶到救下车师。但在第二次远征中,匈奴人受到汉军主力的牵制,无暇救援车师,车师被迫投降汉朝。随后,匈奴趁着汉朝政权更迭之际,派出4000骑兵前往车师屯田,扬言要劫夺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让乌孙脱离汉朝,还要堵上汉朝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大门。在收到了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求救信后,汉军与乌孙联军在公元前72年展开北伐,战胜匈奴,车师再次倒向了汉朝。此战过后,匈奴向车师国索要乌贵王子做人质,又让他娶了匈奴王妃,乌贵还帮助匈奴拦截从南疆前往乌孙的汉朝使者来表忠心。
公元前77年,上文提到的傅介子斩杀了亲匈奴的楼兰王,从此楼兰国基本归附汉朝,汉军争取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入口处。公元前68年,汉昭帝正式派郑吉带着1500名戍卒和减刑犯人前往渠犁恢复屯田基地,并在积攒了充足的粮食后率兵攻破了车师首都交河城。由于汉军之前三次攻破车师国,与车师民众的关系紧张,再加上得胜后轻敌大意,郑吉只在交河城留下了20人保护乌贵。缺乏安全感的乌贵再次出逃,郑吉亡羊补牢,一面增加在交河的驻军人数,将烽燧修到了焉耆和车师,巩固在吐鲁番盆地的统治,并进一步蚕食僮仆都尉的势力范围。一边将乌贵的匈奴王后和太子保护起来,加以礼遇。最后还是将他们一家送往长安,断绝了车师王再次联络匈奴的可能性,就这样郑吉实际上接管了车师国的政权。但被强行割肉的匈奴自然心有不甘。公元前68年—62年,汉朝又同匈奴在车师展开了拉锯战。这一次汉军敌众我寡,只能坚守交河城抵抗匈奴军队。战争打得非常惨烈,尽管汉军作战英勇,但时间长了城中的地下水水位降低,而且寒风凛冽,有的战士在值更和瞭望中染上了风寒,战力大不如前。匈奴人也经常采用佯攻和释放疑火的方式,分散汉军的注意力,让守卫者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熬过了匈奴人的进攻和诱降后,汉宣帝终于收到了郑吉的求救军报。来自张掖、酒泉的边郡骑士和属国胡骑,带着沿途西域城邦的仆从军,经过急行军来到了交河城下。这些援军迅速驱逐了匈奴围攻者,于是汉朝拥立了厌恶匈奴的车师王子军宿为王。与之针锋相对的是,匈奴人则拥护了另一位车师王与汉朝对抗。至此,隔着天山山脉,车师人被分裂为前国和后国,成为了汉匈角力下国族分裂的牺牲品。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负责匈奴西域事务的日逐王投降汉朝,他管理的僮仆都尉不战自灭。从此汉朝的西域都护成为了西域的最高长官,车师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了。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不属于西域都护管辖的大国,比如乌孙。乌孙既是西域的一个国家,也是这个民族的名字。乌孙人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在放牧的同时还常常狩猎,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来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他的儿子猎骄靡当时刚刚出生,由匈奴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种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恢复了乌孙国的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而此时汉武帝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接受了张骞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于是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也就是猎骄靡东回故土,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
细君公主元封年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汉家公主的聘礼。汉武帝封因为企图谋反未成自缢的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前往乌孙和亲。细君公主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匈奴得知后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送了一个匈奴女子嫁给猎骄靡,猎骄靡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但乌孙的风俗是左为尊,右为卑,所以细君公主也一直受到匈奴夫人的打压。
后来细君公主又奉命从胡俗接受猎骄靡的安排嫁给了他的的孙子岑陬。猎骄靡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公元前87年,在乌孙生活了约有四、五年的细君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病逝乌孙。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曾经写下著名的《黄鹄歌》,也叫《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作为和亲公主的细君那深深的悲愁和幽怨。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所以后世虽然昭君出塞怀抱琵琶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以琵琶幽怨作为和亲公主的形象代言实际上起自细君公主。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其功绩不亚于“凿通西域”的张骞。细君公主也是中原地区先进文化西传开端的使者,她和随嫁的汉族将士、宫女、工匠等最早进入西域的汉人,将汉文化带入乌孙,推动了乌孙社会经济的发展。
细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公主非常有才干,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她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公主,使她得以在长安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
解忧公主大宛也是西域的一个大国,不属于汉西域都户的管辖。说起大宛,可定很多人会马上想到著名的汗血宝马。杜甫就有诗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这个以出产汗血马著称的西域国家正是因为汗血宝马才有了和汉朝的“亲密接触”。雄才大略同时也好大喜功同时立志要打服匈奴的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汗血宝马,自然是必欲得之而后快。太初元年,他命使臣携带千金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命李广利率兵往讨。李广利是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当时,其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和其弟著名乐师李延年都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因此汉武帝正想给李广利创造立功封侯的机会,于是让李广利带领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去攻伐大宛。因为预期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封李广利为叫他“贰师将军”。但李广利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治军之才,往返花了两年,一路冻死饿死损耗了十分之八九的士兵无功而返,回到敦煌,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希望暂且撤兵。汉武帝得知所奏,大发雷霆,“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害怕了,因而留驻敦煌。为了维护大汉在西域诸国的面子和得到宝马,汉武帝坚持攻打大宛,在原有的大军之上又征发不良少年六万人和数不尽的粮草、民夫跟着贰师将军继续征战。李广利二伐大宛,终于把大宛大了下来,但是双方死伤无数,但带回的宝马却并没能在中原繁殖下来,倒是李广利顺便带回来的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在中原栽种成功。
大宛骝在这些西域诸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各国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还是各国统治者出于野心和权力欲望的征战,都会给各方将士和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边塞诗中不仅有岑参笔下的雄奇壮美和杀敌立功的万丈豪情,同样也有以冷峻的眼光审视战争的反战主题,比如杜甫的《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还有陈陶那首通过“河边骨”和“春闺梦”的强烈反差对比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的《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颀的《古从军行》则是唐朝反战主题边塞诗中较早出现的对战争进行了理性而深刻批判的名作。
李颀是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字、号均不详。他少年时家本富有,但结识了富豪轻薄的子弟,倾财破产。后隐居颍阳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约在天宝末去世。
文学史讲到边塞诗会讲到代表诗人,除了高岑和王昌龄以外通常还会提到李颀,但实际上《全唐诗》收李颀诗三卷共124首,边塞诗却只有5首,而且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颀一生没有到过边塞,但他却以区区4%的诗作就取得边塞诗代表诗人的盛誉,这不由得让人想问一声为什么。也许听完对他的这首代表作《古从军行》的赏析我们会找到答案。实际上李颀不仅边塞诗写得好,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风格豪放,慷慨悲凉。这也和他疏放超脱,厌薄世俗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这首《古从军行》从题目中的“行”字就能看出来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是一首歌行,属于七言古诗,而李颀除了七律以外,尤其擅长七古,他的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清王闿运认为李颀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骨秀神清”,无愧为盛唐名家。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古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艰苦生活的。盛唐很多诗人都写过《从军行》,比如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和岑参名作一样豪情万丈;李白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别有一种属于沙场的风采俊逸;而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有一种儒生儒将的耿耿意气。但这些《从军行》和李颀的这首都不一样,连题目都不一样,加了一个“古”字。为什么李颀要专门加一个“古”字呢?这里我先留一个悬念,先来详细看看这首诗的每一句,待全诗赏析完了再揭晓谜底。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首十二句的长诗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层:“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烽火,是古代的战争警报,我们可能都知道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见在周朝就用烽火传递信息了。这里的“饮”要读成去声yìn,因为在这里做动词用,意思是让马饮水。这句诗描写了汉军出征的情形,白天还在登山观察敌情,黄昏已到交河边饮马了。这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军情之紧急。“交河”就是前面我给大家介绍的车师迁居吐鲁番盆地后的都城。它在唐代更加有名,因为安西都护府最初就设立在交河。所以李颀的这句诗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汉与唐。此处的“望”、“傍”两个动词,尽管没有正面刻划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情绪。这样的起笔如果是在岑参、高适和王昌龄笔下,可能就是写汉军出征的气势和昂扬必胜的姿态,但李颀在这样的急行军之后写的却是别样的幽怨: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铜制的炊具,又名“金柝”、“焦斗”,容量刚好一斗,所以叫“刁斗”。白天的时候可以用来煮饭,而晚上的时候则可以敲击刁斗来代替更柝报时。尤其是在西域或者与匈奴作战的时候,昏暗的风沙中彼此都看不见对方,只能以敲击刁斗为号。这在边塞战场本为常见,但在诗人听来却和被迫远去往里之外的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的琵琶一样充满了幽怨。从汉高祖把中女嫁给冒顿单于之后,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33年,也就是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代共有十几个公主为了政治和亲而远嫁他乡,其中当然包括我前面为大家分享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等,而“琵琶”因为是细君公主在出嫁的路上因为满心幽怨而发明的,更是成为这些为了汉朝的政治利益以及边塞安定只能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远嫁他乡的女子们心中哀怨的代表性意象。想象一下,在交通、通讯和各方面生活条件都很差的古代,远嫁到野蛮落后、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苦寒之地,而且嫁过去地位可能还不高,这对于她们来说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我们大家最熟悉的王昭君/出塞的时候,虽然汉匈实力对比已经转换,匈奴是主动求亲,昭君实为下嫁,而且嫁过去就做阏氏,但杜甫诗中仍为昭君悲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可见“公主琵琶”中的幽怨何其多呀!所以这首诗的第一层开头这四句通过“烽火”、“行人”、“刁斗”、“风沙”以及“公主琵琶”这些意象,写出了汉军的出征的艰苦征程和悲苦的心情、无尽的幽怨。
公主琵琶幽怨多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层:“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前一层写了汉军的悲愁和幽怨,而这一层在渲染了西域胡地艰苦的自然环境后非常出其不意地转而写对战的敌方胡儿的哀怨。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呀?旷野茫茫,野云万里,除了征战的将士外渺无人烟。“城”指的是内城,“郭”则是外城,在这边塞荒蛮之地连郭都看不到,当然就更没有什么城了。而西域苦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雨雪纷纷连大漠”的恶劣气候让征战的路途更加艰难凄惨,因而那万里的野云正是“愁云惨淡万里凝”呀!“雨”在这里也要读成去声yù,“雨雪”的意思不是有雨有雪,而是指“下雪”,这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用法是一样的。在这惨淡的异域旷野之中,连生于斯长于斯的胡雁也在夜夜哀鸣,连土生土长的胡儿尚且双双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胡雁哀鸣夜夜、胡儿垂泪双双,连使两处叠字,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和如泣如诉的哀怨扑面而来。那为什么连胡雁和胡儿都哀鸣落泪呢?
这就转而到了整首诗的第三层,也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点明全诗主旨的一层:“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全诗至此图穷匕见:李颀的这首《古从军行》写的正是我在上面给大家讲到的汉武帝穷兵黩武最有名的一场战事:李广利为汗血宝马伐大宛之战。“闻到玉门犹被遮”说的就是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兵败后请求撤回,汉武帝大怒派使者拦守玉门关。在汉武帝的强力压迫下,出征的将士没有了归路,他们能怎么办呢?只能无可奈何地把自己的性命交给自己的所部将军继续跟着贰师将军征战去取宝马啊。“轻车”是杂号将军。汉代的将军是分成等级的,最高的是大将军,随后依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杂号将军,所以这里的“轻车”指的就是直接统领各部士兵的将军。李广利二伐大宛终于胜利了,但胡汉双方都死伤无数,中原的大汉王朝和西域诸国也为此耗尽了物资和民力。而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的征战后带回的汗血宝马也没配下种来,只是顺路带回来的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在中原栽种成功。这里诗中写的是“蒲桃”,但是和今天的“葡萄”是一样的。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古诗词里没有轻声,所以“琵琶”、“葡萄”在诗中读的时候要跟平常不一样,都要读作“琵琶”、“葡萄”。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颀此诗的立意显露无疑,不是表现慷慨雄壮的沙场豪情、不是宣扬强汉盛唐的赫赫威仪,而是赤裸裸的讽刺和针砭入骨的批判:为了一己的私欲,为了所谓大汉声威的虚名,被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如何不把普通士兵的生命更不把“胡儿”的生命看在眼里。如此的草菅人命,实在是令人悲愤莫名!
空见葡萄入汉家为了更充分抒发诗人强烈的批判之意和悲愤的情感,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来表情达意。首先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头四句“河、多”用的是平声五“歌”韵,中间四句“漠、落”用的是入声十“药”韵,最后四句“遮、车、家”用的是平声六“麻”韵,唐音都发“a”。配合内容上的三个层次,由不动声色而暗含深流的平声韵切入,第二层转入急切短促情绪激越的入声韵,第三层再转入发人悲慨、引人深思的平声韵,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双声连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尽显音节之美。末段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仿佛最高潮的华彩乐章。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另外,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言的内涵意象,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更是锦上添花、生色不少。
这首诗赏析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李颀这首诗的题目要刻意加一个“古”字了。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虽然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汉朝的“古”事,看似只是在讽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但实际上所有的说古也都是论今,这也是诗词和一切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而直接批判皇帝是有风险的,因此在题目中加一个“古”字就是为了稍微掩饰一下这种讽刺和批判的意味。李颀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可见唐玄宗后期的穷兵黩武也直追汉武帝。由此可知,李颀此诗歌咏的虽为汉朝“古”事历史,但确实是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开边政策的批判。但这种掩饰讽刺的说法也有待商榷,唐朝风气开放,有着扩大的心胸和气概,因此唐诗中不乏批判之作。盛唐有许多同样是批判战争甚至是直接点名批判皇帝的诗也都并不掩饰,比如说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就直截了当地讽刺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揭示了连年的征战已使前方将士和后方百姓都苦不堪言的残酷事实。另外,在乐府旧题前加一个“古”字也是唐代诗人的一种常见做法,例如崔颢有《古游侠呈军中诸将》,李白有《古朗月行》,顾况有《古离别》等,唐诗以汉写唐事也是惯用的手法,所以李颀这首诗的题目中加这个“古”字未必是为了掩饰批判和讽刺之意,倒可能是因为这首诗就是要借古讽今。这种批判和讽刺的立意也为历代诗评家所公认。明代周珽所编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说:李颀此作,实多刺讽意。诗中虽写的是汉武,矛头却直指唐玄宗与当下。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它全然不同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有的边塞风物的描写和意象营造都是为了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冷峻理性的批判。这样的批判内涵和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明代邢昉《唐风定》)。
年年战骨埋荒外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李颀这首诗在批判战争残酷和讽刺帝王穷兵黩武时不仅对汉家将士充满了同情,还以最悲悯的胸怀哀怜汉家的敌人“胡儿”,为他们哀鸣。这就更使得这首诗在盛唐边塞诗中显得非常特别。
李颀确实和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不同:他只留下五首边塞诗,而且和岑参截然相反,他一生都没有真正去过边塞,但他在远离战场的理性思考中深刻感受到战争给胡汉双方的将士和百姓带来了沉重苦难,因而他这首《古从军行》中表现出的反战和非战思想别具一种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力度。边塞从军和游历的经历让岑参、王昌龄甚至王维等诗人很直观地被边塞风光的壮阔和大唐将士们昂扬的斗志报国杀敌的慷慨情绪所感染,但李颀可能正因为没去过边塞,所以才保持了纯粹的理性批判,而且因为纯粹,所以特别深刻。
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有的时候身在其中却也有可能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感染一些情绪化的、不客观的认识。投身其中去实践固然重要,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一时一地的情绪中。要想客观理性地认识事物,也需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我们因为身在其中,往往只能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只有站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去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李颀《古从军行》和杨炯《从军行》李颀《古从军行》参考反馈题目
1. 你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西域的国家么?讲一讲它和汉朝之间的故事。
2.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和亲公主么?能给大家讲一讲细君公主、解忧公主或昭君出塞的故事么?
3.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李颀的诗吗?
4. 你更喜欢岑参豪壮雄奇风格的边塞诗还是李颀理性批判风格的边塞诗?为什么?
5.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同样是表现战争残酷的诗吗?
参考资料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李颀《古从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