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习得性无助,是因经历或遭受了多次失败后习得的一种无奈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这种感受不光是在孩子的世界中有,成人的世界里也不缺少。
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A,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想要用自己在校所学的本领一展抱负,锦衣还乡。可很快,现实便重重的敲了他几个闷棍:三个面试的人选中,选1个,他因没有在校当班干部的经历而被拒之门外错失自己心仪的工作;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了工作,可是在第一个月在销售榜上便以倒数第一位居榜尾;主管告诉他,如果下个月业绩上不去,自己看着办;他努力的看资料,热情的迎接客户,可是希望的曙光总是不光顾他的窗台。在接二连三的失败后,A开始怀疑人生“我就是失败的命”“我什么也干不好。”“我就不是这块料。”。
成人的世界并不总是光明一片,当失败的浪头一个连一个朝我们扑过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走上抱怨命运的不公,再到最后对命运称臣“听天由命吧”的路上。
其实,还有这样的一条路:
当失败的时候,停下来。停下来,不是停滞不前 ,而是看看失败在了哪里,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这段路,错在了哪里,歪在了何处?停下来,是切断错误的循环,是勇敢的面对,是冷静的分析,是及时的总结,是为了积蓄力量,整装待发,重新启程。
对失败的看法比失败本身更重要。当我们把“失败”解读成“我很糟糕”“我是个失败的人”“失败是可怕的”“失败是可耻的”,当这样的认知,会产生自责、愤怒的消极情绪,情绪又会推动我们的行为,自暴自弃往往就水到渠成了。可失败,就是一种行为,凡尝试,皆有失败的可能,换个角度,失败不仅不可怕,而且很有意义,爱迪生1000多次的失败,爱迪生说,自己并没有失败,只是发现有1000多种物质不能做灯丝,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全面的看待成功和失败,是我们成熟的一个标志。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习得的,那习得性乐观,是不是也可以习得呢?
我相信,也可以,看到半杯水的时候,高声的惊呼“哇,还有半杯水呢,而不是没有”;孩子摔到磕住鼻子的时候,感叹“幸亏是鼻子,而不是眼睛”;第一波疫情就波及到中“阳”的时候,感慨“早点中,能过个平安年”……,离黎明越近的地方越黑暗,坏事中都有好事出现,每一个困境中,都能看到希望。
我们的大脑是喜欢消极的思维,这和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篝火围坐的时候害怕被动物吃掉有关,这是我们的本能,具有保命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幸福,习得性乐观,训练积极的思维方式,让生活中多一份主动,多一分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