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我的教师资格证上填的专业是初中语文。
不是阴差阳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是晋级政策的一次次变化总把我排除在外,我为了适应政策变化而变化的结果。
我的家在城关镇的一个小山村,离县城很远,条件甚至比陶村还差。小时候,我们家和村里其他人一样穷得揭不开锅,大哥二哥初中刚毕业就辍学回家,供我和妹妹上学。四人中我学习最好,一路升到城关镇中,三年里班上总是前几名,老师看到我总笑眯眯的,鼓励我再努力再努力,学有所成能脱离农门,减轻家里负担。星期天回家,妈妈看看我瘦削的身村黄白的脸,总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爸爸总说“妮儿,搁劲啊,你哥们没上成,你一定要上成,我把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我们没本事,帮不上你,你自己可要挺住……”“爸,你老是这一套话,我耳朵都起茧子了,我记下了!”爸爸嘿嘿笑着,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我不由自主地扑在他怀里咯咯地笑。
我如愿以偿考上了洛阳二师,以为三年后毕业就能当老师了,不必让家里继续供我上高中上大学,当了老师也可以继续进修嘛。
毕业了!我回到城关镇的另一个山村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教孩子们数学,我们取得的是小学教师资格。六年里我辗转两所小学任教,教数学。结婚后,调到城关二中,可以晋级了,人家说我是小学教师,不能按中学老师评。我若要申请评中学二级老师,必须在将合申请资格后再填表转为中学教师资格(因为我当时已进修大专毕业,自考的,因数学太难,转为中文),还得等三年,我不得已又等了三年,按初中语文进了中学二级职称,我一直教数学,那时也没晋级讲课什么的,像我这样的(资格证上的与所教学科不符)还大有人在。
进了二级,教着数学,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本科了,我就也想再修个本科,这时已没得选择,还是参加自学考试,中文专业,与资格证上的一致。
这时自学考试就相当吃力了,一则大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需要我尽力辅导;二则平时上班比较忙(三十四五岁,学校觉得我们正是干事的时候),两班数学,没代班主任,整天忙得我像陀螺一样转,星期天节假日还没喘口气的,还得看书复习考试;三则本科课程要比大专课程难得多。我咬牙坚持,三年后终于拿下本科文凭,可一转眼我已任二级资格快十年了,进中一职称又迫在眉捷。
人生就是解决一个困难又一个困难的过程,有高山有低谷,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作为老师同样如此:家得顾,课得教,专业得成长,级还必须得晋。如果不晋级,自己的努力所为何来?不单单是每个月多得二百多块钱的问题,那是一个人价值尊严的体现,是一个老师求得心理平衡的杠杆,不想进级只想教课的老师就成了异类,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我不是。
这时候,我们填表时又接上级通知,现在又不分中学职称和小学职称,又通称为中小学几级教师了,我哭笑不得,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呀,一个政策转换期内,有多少人吃亏,占便宜的人又有多少,我确实不知道。
并且是评审条件也变了,以前的论文条件不要的,辅导奖也没了,而必须要有社团活动证明,要有课外综合实践证明,要有几个老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讨证明,这几个条件虽然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也给老师们出了大大的难题:新时代的老师不光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得有科研能力。
那怎么办?继续创造条件呗。可条件够了,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杀出重围,可以在县里填表了,到市里还得实行再一步测试淘汰,要看你的材料是否有漏洞,还得对着诸位评委老师,当面鼓对面锣,实打实地讲课,测试你的讲课水平,难怪刘老师紧张劳累过度得犯病呢。
刘老师的故事却也真实地提醒了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