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关于游戏对人的影响
网友B:
人很容易沉迷游戏,因为游戏带来及时成就反馈,固定规则分析,很抓住人的心理,国外有人在研究如何利用游戏来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就很流行。书中提到,一个学校就是采取游戏化学习,学习回答问题增加经验值,图书馆里面有隐藏彩蛋。
我:
本质上来说,重度游戏成瘾者就是一种病,这种病和吸毒、嫖娼、癫狂是一样的瘾。我以前随机的写了一篇文章《游戏是一种毒瘾》,https://www.jianshu.com/p/e39ecd984e95
看来我有必要谈谈我对游戏(类似于电子的虚拟游戏)的看法。你来看一下,文章很短,最好能反驳一下我的这个观点。注意,我这里面有一种程度,沉迷和重度,还有小孩子容易沉迷,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制力的问题。而成年人就说不过去了。
其实,我十年前学心理学的时候,外国老师也讲过,说网瘾是一种病,当时对网瘾的打击还是很大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离不开网络了,工作学习娱乐赚钱,很多都和它息息相关,后来也没有太多人再提网瘾的问题了。
网友B:
还以为中国才说网瘾是病
我:
中国的这类精神病什么的概念,很多是从外国引入的。不过,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网瘾治疗的机构和场所,一般都是青少年,手段比较残忍,像对待精神病一样,很多都是农村的家长把孩子送过去。我想这里面确实也有观念问题吧。
网友B:
标题有点夸张,游戏本身没有什么错,沉迷游戏才叫瘾。
我:
毒品有错吗?
网友B:
毒品最开始也是用来治病的啊
我:
对于游戏开发者,他们设计出来的时候,不就是希望你能沉迷嘛。对,我是说一个渐变的过程,游戏本身也是中性的,你可以这样认为,但对青少年来说,算不算毒害呢?
比如我说的以前的X大公司,哈哈。连当时我们的老板XXX同志,过了n年了,都抑郁了好多年,去了新加坡,今年还说自己有原罪,在他老婆的开导下信了佛。细节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这样啊。标题是有些耸人,哈哈。
其实,这导引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游戏分级的问题,青少年不能玩,但这只是口头上说说,比如网上会说你满了18了没有,结果当然是人都选择满了。而且,游戏引发的血案也真不少,比如孩子偷钱,转帐,诈骗,犯罪,尤其是青少年,为了玩游戏,时有报道,不服管教,甚至是犯罪。当然,这似乎和游戏没啥关系,没有游戏,可能这些血案还会有,但不能否认的是,确实很多有关联。
网友B:
我承认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游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这种及时反馈会吸引人去投入。
我:
你说的游戏和我说的电子游戏,是两码事。你说的是原理,这个原理可以利用到很多地方,我特指的就是电子游戏。其实,就是尽量开发和引起人的欲望和好奇的心理本能。但是,我也说了,你如果是一个游戏开发者,就像是谜语你已经知道了,魔术已经看破了原理,那当然,几乎不可能再上瘾了。
只是他是设计者,研究者,开发者,控制者,这种人是让别人上瘾的。所以,我才说这种原理,和各种瘾的原理是一致的,和爱好不同。
网友B:
但好的游戏设计者一定是重度游戏玩家。我本人也是游戏控,但我没沉迷,说到底还是个人选择。
我:
这个倒不一定,不会是这么绝对的。
因为游戏设计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有些团队的人员还挺多,比如很多都是博士学位,各种学的人都有,是综合学科,但目的只有一个,赚钱。至于说你有没有沉迷,这个问题嘛,结论还比较早啊,哈哈,我提醒你,你也许就不会上瘾了,也许还会。
网友B:
确实,就像你文章中所说,游戏是成百上千精英的结晶,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经常用最近火爆的吃鸡游戏进行团建。
我:
游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研究,也可以说成是冒险也行吧。潘多拉的盒子,这是一个比喻。成年人好一点点,我是着重针对未成年人或孩子而说的。也是在一个教育群里,别人发表了说有一个孩子上瘾,家长控制不让他玩,自杀了,当时这个么情景下,自己的这一点思考。
因为我四叔家的弟弟就上瘾,16岁就上了郑大,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了,我也以前举这个例子。现在混得不是很好(这当然也是别人的看法,也许他自己觉得也挺好呢),还一直玩,有点钱就玩。
14游戏中加入教育元素的启示
盆友:
俺有一个设想,俺的表述是从项目的商业模式来说的:
1.人与人工智能是相互驯化的关系,该关系中的人,会受到他者设计在人工智能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如果离开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未必会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改变人的认知方式的可能性。
2.假设人都具有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愿望,且只有研读经典才能真正独立思考。于是,产生AI时代的社会痛点。但研读经典的方法有学脉传承的特性,该特性赋予前述的人以强的圈层属性。
3.公司品牌运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公益传递价值。公司品牌可以就前述社会痛点,进行公益赞助。
4.针对前述痛点,所设计的项目,具有以下关键点:通过线上-线下读书会、古籍善本收集整理等方法,尊重并传承传统读书方法;用大数据处理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利用数据获取商业利益,以此反哺公益读书。
网友A:
期待东京奥运会电竞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第二个假设不太成立吧。小猪哥能不能详细说说?大数据 ai在这里只是噱头?
盆友:
也放在AI场景中做这个啊?
俺说的不是这种“班”,班是盈利的,不是公益。公益的不带班。那些班也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非结构性数据。这个模式的设计,根本上就是抵制那些国学班。第二个,确实不能假设,而应该用统计数据,然鹅俺还没有~
这就是忽略了俺的第一点,第一点讲的是未来的一种场景。这个场景已经开始了,例如fb用自己的系统给川普当选做手脚。AI技术被利用于统治和洗脑,在科技伦理已经有研究。那么,相应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场景中,你获得的信息,全是被设计好的信息,那么,你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不论怎样不一样,理论上必然也被设计好了。
网友A:
恩这个痛点通过读经典可以解决。。用大数据,ai来结合出来找解决方案吗。。。谈商业模式嘛,客户得到什么利益,最关键,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啥。。动机没问题。我双手双脚赞成,这样理解好不好。比如这个公司叫宝马。开宝马的都是好人。品牌打好。然后大家都来开啦。。
盆友: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AI背后的伦理问题。AI在投资里只是噱头,但AI带来的伦理问题是事实。我是说用讲商业模式的方式叙述,但这个本身不是商业,是公益,所以拉的是赞助,你不要不停的换概念了,我打字速度慢,你要不等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回答你。
对于赞助者,他的利益点不再滋润,而在于品牌口碑,这个是公益营销。但,这种将人的思考,由读书从庸众的环境中带出来,的过程,本身就可以用智能数据系统记录并分析,然后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当然,也可能没有意义,但,却可能是潜在的价值投资的点。
网友A:
不懂这个,小猪哥的意思是用AI告诉读者他们读书的进步是可以测量的,以此达成及时反馈的目的,对吗?
关键这个“痛点”一般人不痛啊,对多数人来说,“盲目从众”即等于“独立思考”
盆友:
嗯嗯,,第二阶段可能会有这个,其实这个公益项目,对于你来说,就是让你读自己想读的书,然后时不时发表读书笔记~而运营团队来让“独立思考”和心技兄的读书方法结合。
网友A:
XX,蜗牛,不都是这样吗,还是止不住滑向鸡汤化的深渊,绝大多数人没有“独立思考”的需求啊,和狙公赋茅一样,给他换个朝三暮四,他就满足了。还是没理解。反正多数人来找我说“我有独立想法”的时候,说出来的都是陈腔滥调。当然可能我们说的这些内容,也只是更精巧一些的陈腔滥调。
盆友:
哎,,关键点就是,他们有“独立思考”这个需求,但这个需求的真实对象不是独立思考,这个才是痛点,而这个痛点不属于庸众,所以才需要公益赞助来做,恰恰移动互联让庸众自以为自己可以“独立思考”。而事实上他们对权威的盲从和被自己情绪的支配都更加深重了,
网友B:
这种认知问题,真的好烦,最终感觉都是循环解释。
盆友:
换个角度,不考虑庸众,例如,你读诗经的方法,俺认为很好。所以,俺想把这种方法推广。但推广需要砸钱。所以,就只能找赞助。而愿意赞助的,都会考虑这个赞助费带来的品牌效益。
网友A:
“独立”真的很难说,这点我赞同心兄,几千年历史长河,什么想发未曾有过,再不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想法,很容易造成才智上的浪费。而盆兄说的是操作的问题。
盆友:
这个,就是俺说的问题。俺之前那个,是“商业模式的叙述方式”,其实俺个人一直不相信“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前一个叫我执,后一个叫法执,于是世人生烦恼障和所知障。俺们一起做这个吧,大概好多年以后,有可能可行。
网友A:
接着说商业模式哈
盆友:
俺突然发现俺设计的有一个bug,不过现在对AI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关注度不够,要趁着热点来拉赞助,就容易成功,也容易推广读书,其实俺说的不重要,看到伪读书和商业国学借着移动互联泛滥。
网友A:
不过现在AI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盆友:
这其实很阔怕,现在民用的,就是抖音啊XX啊用的智能算法,这个比较成熟了,但这个技术也是很阔怕的。
我:
抖音很可怕,昨天带着小孩子在农业银行里办卡,发现一位小女孩,也办有3、4岁吧,她妈在旁边玩游戏也不管她,而她自己在玩抖音,上面有一位说自己40多岁的妇女在卖弄,说自己皮肤好身材好有魅力,很多年轻人说她只有18岁。
还说她平时怎么保养的,反正在卖弄风骚,语言也比较挑逗,而且这个小女孩重复播放,搞得整个大厅都是这个女人的娇叫和喘息,我对小女孩说,你声音小点别影响别人,她白了我一眼,不听没有理我,她妈妈瞪了我一眼,那眼光贼亮,弄得俺好像做了什么坏事一样,再加上别人也看过来了,我也挺不好意思,也就没法再管了。
这真是,“大儿快手网红,中儿英雄联盟,最喜小儿无赖,床边抖音卖萌”。
网友A:
现在比较讨论火的就是,这种算法到底属不属于侵犯隐私
盆友:
俺曾经想过一个词描述这种社会现象:邪神诈祀。让我们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想了解《老子》的时候,他用收到的推送,全是国学鸡汤和国学成功学的老子,但假如,他等地铁的时候,看到以前宣传杜蕾斯的广告,换成了:打开你的读书笔记,才有一条通往读书的路,他或许就会在读书上,有所改变了。
网友A:
这点我倒是赞同,但有个关键点在于,怎么样让咱的笔记战胜鸡汤广告,这个AI算法要足够智能到抓住用户真正的需求点。结合上午谈的游戏,我觉得可以融合进去,但就读古籍来看,如果将其设成游戏通关关卡,实时看到进步。
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追求真理,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设计让他们追求游戏中的“设计的真理”
试想一下,游戏结合VR,将网友B的思想变成一个VR游戏中的BOSS或者新手村导师,学会所学在中国哲学中过关斩将,啧啧啧
盆友:
这个公益项目,真的很应该做的!俺发在群里,就是想,以后群里其他小哥哥小姐姐成为了亿万富翁认识很多很多老总,可以用这个方案~~真心是很好的品牌公益营销方案啊!AI的阔怕,就是,他不是自己去抓,而是被人为设计去抓的。哇哦,,你是做游戏的啊?
网友A:
不是做游戏,只是喜欢玩游戏,的玩的多了,就会想着借鉴游戏模式来工作,学习。你要对技术和游戏有信心。
网友B:
那是不可能的,四十年前要求全部干部都要学习《反杜林论》,我爷爷回忆说,还是什么都没读懂,这个违背了大众阅读的规律。人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都有自己的具体经历,大家繁重的工作枯燥的生活之余,再去接受另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违背人性和常情了,理论上有可能性,现实中有很多具体难题。
他们为什么要做一个读书游戏呢?违背了资本的自然流向,资本的秉性,一定是要来快钱的,网络游戏,策略类的,或交友类的,一定会把最主要的资本都汇集起来。 “千名经验丰富的游戏设计师设计一款读书游戏”,我是缺乏信心,我偏向于相信未来社会不需要读古书,但是这个没有什么根据。
网友A:
要是能让上千名经验丰富的游戏设计师设计一款读书游戏,现实难题很简单,你要相信,只要有流量,利润点完全可以出在广告上,最近有个电影《头号玩家》讲述的就是我心中比较完美的未来游戏世界,VR加体感,人们甚至可以在游戏中再就业或者再学习,不过确实需要很大的技术进步。我相信古书的魅力,我想慢慢积累经验,尝试不同的办法。
盆友:
嗯嗯,确实是多年后的方案了,其实,,俺几月前,在个人聊一句鸡汤:消费,就是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飞兄说的游戏项目,理论上也有可行性的~需要赶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社会环境会侵害到人的伦理学问题的时候,推出来,效果就会很好~不过这套方案在那之前,就只适合公益的,去拉公益赞助~不可能实际盈利~所以这个需要看机遇~
我:
我们先在这个基础上,深入的把可能性来探讨一下。这个可以长期考虑一下,一点点的先干点事。先把逻辑理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