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袁老

作者: 路福 | 来源:发表于2021-05-25 04:38 被阅读0次

    志民让我写一篇缅怀袁老的文章,我说我写不好,但要努力写,至于为什么让我写,我想,一是我们的童年都有过饥饿,二是生物专业出身的我,曾经也有过搞小麦杂交的经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衡水一所专科学校学习生物。因为学校是在农大下马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到处都是浓浓的农学味道,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袁隆平。

    我记得当时报纸上有一篇报道,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亩产翻了四番,长此以往,不仅能填满中国的粮仓,而且能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线。

    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后代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但细心的袁隆平却在1960年7月发现一株性状特殊的水稻,用它试种的后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他大胆推测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所谓杂交,就是让不同品种的水稻相互授粉,比如把高杆水稻开花前的雄蕊摘除,在开花时将矮杆水稻的花粉,涂在高杆水稻花的雌蕊上,这样的方式就叫杂交,产生的种子,就是杂交种子。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比如高杆水稻的去雄,需要把整个稻穗的每一朵小花掀开,用镊子小心摘除全部的雄蕊。这个过程必须在水稻开花前,不能太早,因为这时雄蕊还没有形成;更不能太晚,一旦雄蕊成熟,花粉散落在雌蕊柱头上,所有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大家可能想象得到,水稻开花期就那么几天,这个去雄的时机又是稍纵即逝,如果赶上恶劣天气,也要一晌一晌呆在水稻田里。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如果一个稻穗有20朵小花,每个小花摘除雄蕊的时间是3分钟,这一个稻穗就需要整整一个小时。

    一个稻穗整完后,要套上袋子,防止其它花粉污染,然后再做下一个。要尽可能多做,必须想到有些稻穗的自然死亡和失败。几天后稻花正常开放了,还要取准备好的花粉,再掀开一朵朵小花,用小毛笔将花粉涂在一个个雌蕊的柱头上。

    可能大家说,这不是绣花吗?是的,比绣花还细,绣花最多刺破手指,可杂交过程的每一个失误,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绣一朵花最多是几天,可一个实验周期就是几个月。还有,绣花可以在温暖的屋内,而杂交则必须在田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灼人的烈日,都需要像钢针一样杵在那里。

    这样的过程,袁隆平足足坚持了60年!

    袁隆平坚持的结果是: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推广6000亩,比同期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2000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第一批大面积推广,亩产就达到了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超级稻成功,2011年推广800万亩,平均亩产超第一期50公斤;2012年第三期超级稻试产,亩产达到926.6公斤。

    也可能这些数字掺了水,但一步步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亩产,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袁隆平生前获得“杂交水稻之父”,逝世后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万人争送的场面,都充分说明了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中国的耕地在逐年减少,可是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却在逐年增加。袁隆平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21世纪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如果世界上杂交稻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000公斤计算,就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

    有人评论说: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则报道,说袁老去参加一个会议,拒绝主办方的专车接送,坚持自己坐火车,就是为了能节省100元钱!他把国家奖励的别墅做科研基地,就是在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这都是一个“侠之大者,利国利民”的情怀。

    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精神却一直在照耀着我,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像袁老一样活着,无愧本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袁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yx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