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宝特淘,玩起来上蹿下跳,丝毫不顾及旁边有没有保护,对老人的叮咛也全然不顾。
“小心些,从凳子上蹦下来可要磕破头的!”孩子姥爷脾气好,就这也受不住淘气鬼的折腾,时不时用已习惯说教的语气严厉地“恐吓”小宝几句。即便这样,也没有起到任何预期效果。
有时,和爱人每每提及小宝最近的表现,他也是深有感触的样子,谈话一般以他的“名言”结束:“哪天气急了,真要好好地揍他一顿……” 我听了不以为然。
孩子淘气,就该打吗?
和家人们的捉急与无奈相比,我倒挺喜欢孩子的淘气面。年幼的孩子,尤其是男宝,本就该活跃些,有自己的小脾气是好事儿。只不过这样一来,暂时需要照料者多花费些力气来照看,防范安全隐患。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尊重不够,过于要求很年幼的孩子,懂规矩。古人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孩子的某些传统教育理念,管中窥豹。
人无论处于哪种社会环境下,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
孩子虽然是年幼的,社会经验空白,但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最纯净,在没被“训蒙”时,仿佛一张白纸。教育孩子的人,无论父母还是老师,理应带着爱,和孩子做真正的交流。沟通心灵世界,孩子有时比大人要在行好多倍呢。
LOVE FROM HEART孩子淘气些,你舍得打吗?
传统观念里的严师或慈父形象,或许有打孩子的意象在里面,且人们习以为常。在过去,孺子可教的前提是,要听话。不听为人师、为人父的话,就是不正确的。教孩子立规矩,遵守社会规范,在传统中显得很重要,甚至高于个人真实感受。
在我看来,孩子年龄很小时,家长首要做的是:
以自我感受为出发点,教会孩子先从认清自己的感受开始学起。先努力教会孩子分清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引导孩子,让其开始了解身边的家人,对自己所做事的感受又是怎样。
在和小宝相处时,我会多多鼓励他一点点地亲口说出内心的想法。在孩子嚎啕大哭或摔东西时,TA的这些表现已是在用破坏性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理不清的负面情绪。这时,作为观察孩子、陪伴孩子的家长,我们有责任慢慢帮着孩子,一起理理思绪。“你刚才哭,是不是因为没有收到爸爸送给你的礼物,而感到难过?”“嗯,妈妈也体会过类似的感受,它一点儿都不好玩。那我们试着想想什么办法,来赶走不愉快,好吗?”“嗯。”“那让我们一起叠个手工吧?” “一起唱首学过的儿歌?用腊笔画画你的小手套吧?”
孩子虽小,但能够天然地感知到周围人的善意,也很容易懂得何事是对自己的约束,自然反抗;
孩子虽小,但具有特别强的感知力。在开发孩子潜能时,要记得刺激或唤起TA的五感来;
孩子虽小,但心儿特纯特真,摸摸孩子的额头,或许你就能感知到一个欢腾跳跃着的鲜活小生命
所荡漾着的所有对于活着的人生感动。
孩子再小,大人都不该打孩子。
我们面对的是古灵精怪的小人儿,弄懂小孩儿的心思,需要的是我们大人平等的对话姿态,以及忘掉大人的思维。以感受、以真诚的想法来和孩子打成一片。如果在沟通时能把自己变成小人儿,那是再好不过了!
懂得尊重别人,体会被别人从小尊重的感觉,对于长远的教育而言,也像是绘制了漂亮画布底色般地让孩子安心。如此,父母师长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掌握心理的变化,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裹挟着爱,助孩子一臂之力,由孩子们自己来绘制更精彩更完整的生活画卷。
育苗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