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雅秋
无独有偶,昨晚散步时遇上小区朋友,她正成功地解决了一对母女之间的纷争,那位母亲离婚多年,家有一个女儿,现正值青春叛逆期,每天与她争锋相对,昨晚母女俩因争吵,女儿激烈中冲上楼顶,口口声声要寻死,吓得这位妈妈恐惧中才求助于我的这位朋友。
我仿佛看到了母女相争的场景,深深理解到这位母亲不易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这位孩子。
纵观我们大多数父母,特别是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的,都会想尽办法宠着我们的孩子,物质上无限满足,思想上全然包办,不知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独立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社会的,她们肩负着社会的使命。
她们有自己的思想,而我们父母却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愰子,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只是一味地付出。
正像那对母女,母亲从小就喜欢要孩子完全按照她的想法来,稍不如意,就会打骂伺候,原来孩子小的时候是因为没有反抗能力,只能忍受,等到了青春期,就是到了该让父母还债的时候了,开始出现大的叛逆,她会以各种方式与母亲抗争,最后竟想到用“跳楼”的狠招,威吓母亲。
其实,孩子逆反是自然的反应,不需要谁去教,因为如果不逆反,父母就不会想到要去改变,孩子就会难受,这是孩子生存的本能,只因为孩子小时候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不高兴,想反抗也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到了青春期,孩子变成了大腿,父母变成了胳膊,孩子不再听父母的话,父母也没办法,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他们是用叛逆的方式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管教方式,如果父母一直还不改变,孩子的逆反期就会比较长,有的甚至三十岁还叛逆,所以孩子越小叛逆越好。
殊不知,因为我们一直对孩子的错误管教方式,正在不断毁坏下一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家庭模式。
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位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她会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过度依赖。
让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让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因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家里如有一个焦虑暴躁的妈妈,只会加剧孩子的失控,从一个充满焦虑、没有信任的母亲身上,孩子绝对感受不到真爱,只有温柔可亲的妈妈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作为父母,首当其冲的不是我们教给孩子如何学习,而是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成为她自己,家长要做到不控制包办孩子,不对孩子高要求高期望,将学习的责任完全交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一切想法,充分给予孩子暖暖的爱,无私的爱,让孩子最终成为一个内心有爱的幸福的人。
父母的平和、平静、平稳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力量。
一个融进家庭的爸爸,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