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斯文

作者: 宜修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21:18 被阅读126次

          前段时间,安徽六安教师因为讨薪,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网友们对此表示愤慨,指责当地警察有辱斯文。央视网,光明日报也纷纷发声,“斯文就在,文化就在,文明就在”。官方媒体,使用了斯文一词,将天朝五千年文明摆在了公众面前。

        何为斯文?《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杜甫《壮游》诗:“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钱钟书《猫》:“经过几番盘算,他想先动手著作,一来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自古至今,斯文,都是文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气质,追求的精神风骨。如果一个文人,连斯文都做不到,操守尽失,斯文扫地,将是一生的耻辱。

    有感于斯文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导致斯文扫地的原因有二。

        一是外力的攻破。谁不想斯文的活着,做到有涵养、有修养、有教养、举止优雅、文质彬彬,可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生活不允许。难道六安教师不想斯文优雅地教书,而愿意走上街头讨薪,并与警察冲突。与斯文相对的一个词,是粗鲁。我们有时候真的要佩服自然界的伟大,自有斯文始,粗鲁便紧紧相随。粗鲁易学,而斯文可不是容易达到。社会中总是存在这一类人,他们粗鲁,毫无修养而言,堪称败类。这个社会存在太多的败类,他们用最大的力气把斯文打碎,把文人最体面的衣服撕破,露出最不愿意让人看见的东西,让斯文蒙羞,以彰显他们的无知无畏,并得意于他们的胜利。太平军冲进孔庙、文革时期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六安的警察与教师等,历史上、现如今,斯文扫地的例子不胜枚举。到底是谁在羞辱斯文,使我们的文化遭到了破坏,使文明道德社会秩序沦丧,导致斯文扫地。

          二是内力的不攻自破。这种人是真小人伪君子,常满嘴的道德文章,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我们称为斯文中的败类,我这里说的与网络语“斯文败类”不同。这种人长着一副斯文的面孔,受过高等教育,常打着道德的旗帜,把自己包装成博导教授,高僧大德、社会贤达,内里却干着欺男霸女、蛊惑人心、肆虐捞钱、争权夺利的事,穿着“皇帝新装”,却把“人性阴暗面”张扬得肆无忌惮,他们败坏了社会的基本道德,突破了社会基本底线,使道德社会秩序滑落到新低,并对敢言者,进行打击报复。这样的人更是使斯文彻底扫地。当今的斯文,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凡事皆把经济利益摆在前面。有的人为了利益和欲望,推波助澜,湮没良知,人性黑暗面之险,传播并践行着“负能量”,任意肆虐,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是他们让斯文扫地。

          令人欣慰的是,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保持着一些被古代所推崇的、文人所应该有的东西、应该有的那种品德。历史上民族的脊梁,他们所表现的不只是在学术上,更是在人格上,表现出让人可钦佩的方面。当今,我们敬佩那些拥有高知、高智、实力、经济,依然能保持着正念和定力的人们,让我们看到了斯文重建的信心和希望。

          今年4月,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和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杭州西湖之畔隆重启动。大典上提出“致敬国学,重建斯文”。其实,跟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大家也都国学经典了一把,而把国学作为拯救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象的当今社会,也是难以承受的重任。为什么物质生活越发达,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不知道在哪里?我们想要的,从容淡泊之智,自然优雅之美,为何成了奢望?我们所期待的文质彬彬的斯文气质,为何在粗鲁、浅薄面前黯然失色?

          中国的礼乐文化,教化我们修身养性,谦和有礼,做斯文之人,做达礼之事。斯文,本应是一种有定力的文化气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种道德的、社会性的文化上,教化一种自觉,和我们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一种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斯文社会。

          但愿,从此不粗鲁,大家都斯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感于斯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fv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