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通往心灵之路思导网入
思维模型│易得性偏差 —你是否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

思维模型│易得性偏差 —你是否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

作者: efeb0e63f5fc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16:27 被阅读34次

    易得性偏差 │思维上的懒惰者

    图│易得性偏差

    “火锅”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当我们在享受火锅美味的同时,可能会担心“上火”问题所带来的烦恼;情急下,转眼间,脑海中闪过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就马上解决了当时的烦恼。

    图│王老吉广告

    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想要给长辈送礼,那么送点什么好呢?干脆送盒脑白金吧!因为你当时的脑海里可能只会想到“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图│脑白金广告

    细想一下,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我们是不是能随口就来?以至于有些广告词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并且挥之不去;当我想买电视机或者冰箱的时候,可能会马上想到“买家电,上京东”;当在京东上买完家电后,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可能又会想到“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我的记忆力太好了吗?随随便便就能记住这么多的广告语,并且当想要用的时候能马上显现在脑海之中?

    其实并不,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直觉思维在起决策地作用,我们通常根据相关信息的易获得性来作为做出决策的捷径,这种现象就是“易得性偏差”。上述的广告商们经常利用人的“易得性偏差”这点,给大众“洗脑”,并强化某种商品的熟悉和认知度,刺激并引导人们购买商品而从中获取利益。

    一、什么是“易得性偏差”?

    概念:易得性偏差( 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在形成自己判断的过程中(启发式判断),往往会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 仅仅基于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做出判断,结果导致易得性偏差。研究认为:易得性偏差主要表现在事件的可提取的容易程度。

    我们的思维经常会受到易得性偏差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在很多时候做出的决定、决策,会误以为这个决定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思考而得来地错觉现象。

    二、为什么会有“易得性偏差”?

    易得性是一种快速的直觉思维,我们通常根据相关信息的易获得性来作为决策的捷径。由于时间有限、经验缺失、知识匮乏和结果的严重性等因素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主观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做的决定,形成的结论,提出的解释,通常都是基于我们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断。而且易得性启发式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使困难的决策内容得到简化。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逃生情境下,时间有限、知识经验缺乏和结果的严重性等因素给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压力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利用直觉思维进行决策,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客观条件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时间紧迫时,直觉决策更加重要。

    因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下,个体对风险进行心理认知时,第一步是登记记忆系统(自主心智),第二步接着对记忆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经验、知识等进行调用和重构(算法心智),第三步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反省心智)。在记忆调用的过程中,由于易得性偏差的作用,个体对风险的评估会产生高或低的偏差,从而导致个体风险决策的偏差。

    (具体三重心智模型内容,可参考“MT模型思维学院”《44三重心智模型 |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点击链接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威胁探测器,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次数越多,你就越相信它不会伤害你,因为它到现在也没有伤害你。对于经常看到的事物,我们会感到非常舒服,包括想法。所以,我们最终会爱上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去怀疑这一点。

    图│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描述大脑处理信息的两个系统模型(系统1与系统2),书中写到大脑中的系统1处理的是简单的事情:感官输入、自动的和不重要的决定、随意的社交互动等,他像一个5岁孩子,要么坚信一些东西,要么坚决不信一些东西,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大脑中的系统2处理的则是高阶的、需要大脑逻辑处理的信息,就像一个怀疑论者,总是在寻找证据,证明某些东西不是对的或者是不可信的。所以,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三、易得性偏差产生的原因

    1)信息的可提取性

    Slovic et al. (1981)调查发现,在美国,大部分人认为交通事故、谋杀、龙卷风的发生频率更高,但是统计数据证明,每年死于谋杀或者交通事故的人数,是死于糖尿病或者胃癌的人数的二分之一,每年死于龙卷风的人数也没有死于雷击的人数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相反的状况,是因为凶杀案、交通事故等更容易被媒体所关注和报道,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对此类信息更为熟悉,在记忆中也更容易被提取。除了熟悉性以外,显著性也会影响事件的可提取性。如亲眼目睹房子着火,比在报纸上读到着火的新闻对此类事件主观概率的影响可能更大。总之,对己发生事件的熟悉程度、事件的显著性等都对人们的判断产生影响。

    那么,有哪些信息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提取的呢?

    ① 近期事件:最近发生的事情会比之前发生的事更容易被提取。
    图│ET 320飞机碎片

    前两天,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ET 302号航班在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内罗毕的途中失事,机上包括8名中国乘客在内的157人全部遇难。当你目睹到这一信息后,是不是在选择交通工具的之前,对乘坐飞机总有一些顾虑呢?

    ② 媒体传播:媒体喜欢追求新闻的爆点,如果是经常发生的事也就没必要报道了。

    飞机失事,这可是大事件啊!各大媒体、电视等都在过度的做相关的报道,来引起你的注意,再加上生动形象的照片,让你感觉到飞机很不安全。毫无疑问,媒体在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它们也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根据媒体这些易得性信息做出判断,可能使我们进入易得性偏差的陷阱。

    ③ 个人经历:一个人如果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往往会高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炒菜时被油给烫过,那么他往往会高估被油烫的可能性。如果亲身经历过火灾,他往往也会高估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信息在记忆中更容易被提取。

    ④ 生动效应:生动性通常是指某事情非常具体和易于想象。

    生动效应是对应人的可得性偏差,即越形象越具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就会越接近的可得信息,从而越容易影响人们的决策。

    (具体生动鲜活效应可参考“MT模型思维学院”《47生动鲜活效应 | 个案见证的对与错》,点击链接

    2)搜索集的有限性

    当我们做出决策时,通常会搜索记忆中的搜索集进行判断,有的信息能够有效反应在大脑中,有的信息不能,此时决策主体会产生判断偏差。

    图│青椒炒肉丝

    例如当你第一次尝试做青椒炒肉丝这道菜时,大部分人会根据记忆中搜索到:先炒肉,后放辣椒的想法,所以当你炒出来发现,青椒的颜色好像不是很好看了。但是如果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厨艺知识,会决定先炒辣椒,倒出来,然后再炒肉丝,最后一组合,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青椒肉丝就完成了。

    3)想象力

    对给定结果的想象使结果更容易提取,同时也增加了对其发生概率的估计。

    现实生活里,想象力是概率评估中的重要角色。某类事件不常发生在人们的生活里,要评估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率,无法从大脑中找到已发生过的实例,我们常常通过寻找相关的、容易被构建的例证,来评估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概率。例证构建的容易性,并不能总是反应实际频率,容易导致偏差。Carroll (1978)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容易被想象的事件,能够被认为更可能发生。Sherman et al.(1985)的研究证明,对事件结果的想象并不能让人们认为其出现的概率更高,如果事件难以想象,人们对其发生概率的估计就会就会降低。

    4)伪相关

    人们对于两件事同时发生的频率的判断,基于两者之间关联度的强度,当关联很强时,人们会认为两件事常常同时出现。

    例:打雷就一定会下雨吗?但是打雷就要下雨的概率比较大,所以一般人都会惦记着要收晒着屋外的被子或者粮食。

    四、如何避免易得性偏差

    1)本领域主动学习——打通认知深度。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讲过:能主动学习的永远只是少数人,除非能做到像王者荣耀那样好玩;即使是新东方,也只能做到赚大部分人的钱,让小部分人学完。所以在踏上艰辛的学习之路的时候,多学几个思维模型,是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跨学科学习——拓宽认知广度

    如果你遇到简单问题:想把椅子做牢固一点。你只需要手执锤子,敲打松动的钉子就可以了,但如果你遇到复杂问题:想做一把椅子。但你手上依然只有一个锤子,你会怎么做?

    正确的方法是:先停下来,思考获取更多工具。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会,也不能这样做!他们依然会想着继续用锤子来解决问题,例如大学误选了金融专业的人,毕业后会继续选择在银行、证券、保险业工作。例如父母当公务员,会想方设法让子女毕业继续在国家单位工作。

    查理·芒格说过,你所学的知识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行为,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

    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更是为了拓展认知边界,创造更多可能。

    3)反复质疑提问——深入证伪思考

    查理·芒格每次演讲都会说“反过来想,反过来想”,以至于李善友教授在演讲时多次提到这点。霍华德马克思也总是说“认识事物需要二元思维,特别是投资”。爱因斯坦还说“当年所有的人都在用牛顿来解释麦克斯韦,我反过来用麦克斯韦来解释牛顿,然后发现了相对论”。所以,不断反复质疑提问,深入证伪思考,是能有效的避免易得性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的。

    五、结语

    总之,我们在行动中,我们总是忽略了容易得到的东西,但在思维上,我们大多都是懒惰者,很容易受到易得性偏差的牵连。我们可以用易得式启发去快速应对常规事情,而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认识到自己大脑的易得性偏差,才能最大化的规避决策陷井。

    注:本文文稿主要基于<模型思维学院>线上刻意讨论而展开。
    MT模型思维公众号
    知识星球│知识侠
    参考资料:

    1)《模型思维》公众号(微信号:ModelThinking),精英人士思维升级必修课-34思维模型:易得性偏差-用经验决策得失

    2)《浅析易得性偏差视角下的公知常识认定》刘耘

    3)《易得性偏差对大学生危机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郭毅

    4)《思考·快于慢》 丹尼尔·卡尼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模型│易得性偏差 —你是否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l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