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心理
如何真正把你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3000字就给你说清楚

如何真正把你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3000字就给你说清楚

作者: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22:10 被阅读380次

文 | 程驿

为什么喜欢学习知识的人,都渴望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做很多事,其实是不需要体系的。

比如我们不必把所有食物尝一遍,才决定吃什么东西;去一个新的城市,也不必把整个城市规划理解清楚才上街。

但是为什么,喜欢看书的人,就都渴望建立知识体系呢?

这个问题我整整想了两天,总结出来是这四个字——「复杂定位」。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简单定位」来决定的。

比如你路过一个路边水果摊卖樱桃,买or不买,那尝一个就知道了。“好吃”→“买”,“不好吃”→“不买”,这就是简单定位。看到哪家餐馆顺眼,就走进去吃东西,这也是简单定位。

生活中的事,为什么多数都是「简单定位」?

其实是因为你身后的社会秩序帮你解决了大部分“不确定性”。你不用担心餐馆会突然遭受恐怖袭击,也不会担心卖樱桃的小贩会骗你。

但如果我们去探索陌生领域。比如你如何创业?如何去开始写作?如何规划自己升职?如何去寻找人生意义?

这些问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需要你自己解决。

比如创业,你需要关心产品定位、如何营销、团队管理、市场竞争等等因素吧,甚至你会担心员工哪天心情不好,导致工作滞后。所有这些因素组合起来才能决定你的创业路径。这就是「复杂定位」,这时你就需要一个体系。

喜欢读书的人,始终都是那些想去解决更大问题的人。如果把知识体系比作地图,普通人在城市穿梭不需要地图的。而少数人就像是在丛林探险,那肯定就需要一张详细的求生地图。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呢?核心有三个,缺一不可。

| 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

知识体系的建立路径,应该是一条“微笑曲线”。如图,刚开始从广度去摄入知识,中途从某一个纵深去建立框架,最后又根据框架填充和丰富整棵知识树。

为什么第一步需要从广度去摄入知识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知识体系是一张网,没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很难形成网状的。

二是知识点需要不断验证,必须通过大量输入。相互之间才有连接和验证。

比如你想搞清楚什么是情商,只看戈尔曼的理论可能不够,你可以从更丰富的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去了解。

在第一步中,你主要的任务就是收集「启发性知识」,就是你看到一个知识,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比如“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呢”,《罗辑思维》有一期就解释了:

其实情绪是人脑系统的“快捷方式”。比如我们爱吃甜食,吃到甜食会愉悦,那是因为甜食的热量高,能帮我们补充能量。再比如恐惧,看到老虎,转身就跑,是为了躲避危险。原始丛林中如此复杂,我们必须要产生许多人脑“快捷方式”来帮我们迅速作出反应。

再比如你去理解“故事”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看看犹太人是怎么说:

“真理”来到村里,一丝不挂,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视。

后来,智慧老人把“真理”请回家里,给它披上衣服。这个时候,真理就化名“故事”。

“故事”走到村里,所有人都很喜欢它。

你在收集一个个「启发性知识」时,你会非常享受其中。

一般来说,一个「启发性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即「理论」+「案例」。有些知识的理论部分更有启发,比如“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而有些知识的案例部分更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犹太人讲“真理”和“故事”的差别。

搜集「启发性知识」最重要的,是今后可以搜索和随意调用出来。尤其当你有几千上万条信息时,你得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比如我的办法只有两步,就足以保证我可以想起其中任何一条信息:

1、一句话理论陈述。比如刚刚说到的“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这让我知道这是在讲什么的。

2、贴上标签。上面的标签肯定就是“情绪”,以后我在写所有关于“情绪”相关的话题时,一搜索就可以看到它了。

实际上,当启发性知识越来越多时,你的大脑都不自主去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步了。

| 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第二个步骤是“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就是当你知识有一定积累后,你就需要在某一个领域,深度建立一个框架。

比如我一直对哲学、心理学等认知类学科很感兴趣,之前也搜集了很多诸如“依恋机制”、“潜意识”、“斯多葛学派”、“人格理论”等知识点。现在我就需要努把力,大致建立一个个心理学的框架起来。

还是强调,先有知识点,后建立框架。这个过程就像你听一首歌,反反复复对句子都很熟悉了,有一天想全部把歌词记下来就很容易。

「知识框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需要你用到最简原则。即“奥坎姆剃刀原则”——如果你在同一个问题上遇到多个不同版本的解释,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一个。

比如你每天在地铁站,或电梯间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海报,觉得复杂吧。曾经一个读者向我透露想去做平面设计师,但是看很多理论解释都觉得太复杂。

然而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就可以让你一下就看懂平面设计。

原研哉说,“无论多么复杂的平面广告设计,都靠三层建立: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好的设计作品,一定在三层中有其所长。”

例如,原研哉亲自设计的2005日本世博会的海报,背景层使用了浅灰色,图形层创作了兔子,森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信息层创作了一个接近金色的文字组合。这三层以下、中、上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一幅大作。

你接下来用“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的概念去看你身边的海报,就会发现自己对平面设计一下就入门了。

所以你会发现,在「知识框架」建立的时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识储备和理解基础上的。

这一步的核心原则是对大量知识点不断组合和拆分,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玩乐高积木的过程。你可以参考别人的结构图,但尽量需要你亲自拼接一遍。

比如上一篇文章《我看书为什么很少忘掉?因为心狠手辣》中,其中探讨该如何自我介绍呢?我就把“角色”、“经历”和“价值观”拼接成一个自我介绍的框架。

凭借的结构可以是简单并列,也可以按一定逻辑,其中的关系按具体知识点的不同来建立。

| 形成「知识体系」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第一个步骤收集「启发性知识」,其实是你在收集各式各样的乐高积木块;

第二个步骤建立「知识框架」,则是用积木块搭建一个一个小的结构,比如小房子、一座桥等。

第三个步骤形成「知识体系」,则是在各种结构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乐高城市。

第三个步骤又回到广度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才算真正形成。但乐高城市的扩张最好基于之前建立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也很像一棵树,在树干基础上开枝散叶。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马斯克把自己的知识体系称为「知识树」

一个“乐高城市”或一棵“知识树”该形成什么样子,这是随机演化出来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这个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输出」。

我见过很多讲学习效率的文章,都会把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搬出来。也就是「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效率,学习知识,如果能够输出,大致可以对原知识掌握90%以上。

但却从来没有人说到,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输出」?

原因来自这五个字,「重新结构化Reconstructed」。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女生,最近新交了一个男朋友,然后你们发展非常迅速,男朋友让你搬到他家里去住。

因为他家是一套别墅,家里有20多个房间,其中至少有上万件物品。而他很想你成为女主人,他工作太忙,你可以帮他打理这个家。刚开始你是陌生的,你如何熟悉一切呢?

没人蠢到一件一件物品去进行记忆,而是你应该住进去,不断收纳和对物品重新排序。只有经过自己建立的结构,才能很快记住。

所谓知识,无非就是对文字排序。大家写过论文都知道,知识点都是别人的,论文的价值就在于你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排序。

这就像乐高的积木块原本价值不大,花钱就可以买到(很多知识还不用花钱)。但如果你组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乐高城市,这个价值就很大。乐高公司说不定会出上万美元给你买下来。

再比如iPhone4开创了一个时代,但它所使用的IPS硬屏显示技术,触摸屏交互,App的生态系统,极简设计美学等等知识原本在各自领域都默默无闻,但相互组合成了iPhone,就有巨大价值。


「输出」就是一个重新结构化的过程,比如写作就是重新组合知识材料,创业就是重新组合你的想法、资源配置以及各种能力。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更多知识,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所以多数学习效率之低,却找不到原因。

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深挖和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十分想弄清楚“人”这个基本概念,这就会涉及大量广泛的知识信息。构建这个体系的过程,是极其让人兴奋的。

| 结语

怎么样,建立知识体系很简单吧。

最有效的方法从来都是简单的。把事情搞得很复杂,要么就是为了显得自己很厉害,要么就是没有把问题想通透。

记住有且只有三步:

1、收集乐高积木块,也就是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建立社群,大家用指数级速度来成长。

2、搭建小结构,即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这个过程,我可以给大家作很多引导,一起来建立。

3、形成乐高城市,这里的核心是要「输出」。最直接的就是写作,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建自己的体系,这是个伟大的过程。

《超体》这部电影中曾经说了一个概念,人类的大脑大致只开发了5%-10%,女主角露西因为嗑药而开发到了100%,就成为无敌的存在。

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就听说,从大脑神经学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人脑在思考很多事件时,大脑就被监测都处于100%活动状态。

但从知识连接的角度来说,“人脑只开发了5%,还有巨大潜力”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大脑中所学知识的连接效率很可能还不到0.1%,想想如果这个效率提升到20%,甚至50%,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

End.


道长的微信号:18156392。

即将建立一个关于「知识体系」的社群,欢迎加入。

为了实现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我将做一个非营利性产品(知识体系app),希望有对知识体系感兴趣的童靴、擅长前端或后端开发的童靴、有游戏开发经验的童靴、牛逼的产品经理、擅长3D建模的童靴、UI骨灰级童靴加我微信,共讨大业!

有关知识体系的其它文章:

001《如何把你看过的100本书,真正系统地装进脑子里》

002《我看书为什么很少忘掉?因为心狠手辣》

第一步骤参与童靴越多越好,欢迎转载这篇文章!

此文写了整整一周,你一秒点赞即可收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易林小生:至简原则
    1、有广度的学习(建立知识体系)
    2、有深度的学习(建立知识框架)
    3、发挥创造能力(形成新知)
  • 468674c50916:你好,请问文章中的网格是用的什么软件,太需要一个这样的软件做笔记了。
  • 玲嫣:第二个阶段其实需要足够的统筹、转化的构建能力~期待可以经历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打通任督二脉😜
  • 杨心宽:道长,什么时候建立知识体系的社群呢?非常希望加入其中: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杨心宽 现在开始建立了,加我微信吧。
  • 488545ebbbdb:经验之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不过我要构建是世界观。
  • 诺亚方舟2019:说实话,太复杂,做起来有难度,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一个前行的会计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难易程度,相对来说也不会不一样。
  • 相机小白: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是很复杂的过程,搜集本省也不确定
  • 落叶飞花皆是剑:输出就是一个重新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观念真经典,女主人重新结构化才能管理好上万件物品的举例也很形象,怪不得费曼技巧里拼命提倡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书籍的要点,也是一种从新结构化的过程吧。
    诺亚方舟2019:输出是一个沙概念,没有经过思考,光是输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时间长了还是记不住。
  • 无兮:收集 整理 分类 巩固
  • 矕山典屿星辰:积累-稳固-创新
    提供个输出模式:持续的指数增长的爆炸力量
  • 金红_71cb:如何叫醒一个深陷传销的人
  • MetaT1an:谢谢道长, 我读本科的时候就在试着构建知识体系,到后面竟然发现很多不同的学科竟然有着相通的地方;当初我用通信中采样的思路去解释数学中的插值函数, 一下子就好理解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所迸发出的火花是巨大的, 有时候在一门学科上所解决的难题往往是另外一门学科给予的灵感。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房顶上的喵 说的太棒了。
  • 大恩不言谢:想要参与你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感觉很有意义,参与者也会有很大收获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大恩不言谢 我看了看你写的文章,本身就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非常期待和您聊聊。
  • 藜新新:谢谢你的分享,现在收集启发性知识,只是我不明白,那些启发性知识言简意赅,晦涩难懂,那为什么我们非要在文章里用那些知识呢,用更简单易懂的词汇也能表达,望指教!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时光的礼物up 引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给别人讲懂,这就是作者的吃饭技能了
    藜新新:@时光的礼物up 就是说为什么要说那么复杂的名词嘛?你引据经典可以,其他表达方式都可以,但是这个启发性知识,看表面意思是看不懂的,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成语存在的意义一样,可以这样理解吗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时光的礼物up 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他背后都隐藏着一整套逻辑框架,这个就像手机iPad里面的图形交互,后面是有一大堆代码的。 如果你设计软件,肯定就需要这里面的图形交互,而不是直接上一大堆代码啊
  • ALEX阿雷的小星球:“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 能让你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好像说一只狗由头、躯干、四肢喝尾巴构成。但是并不能分析出一幅海报为什么能吸引你的注意,以及你为什么喜欢这幅而不是那一幅。
  • 思南风有梦:你好,你写的文章我很喜欢。希望可以加你微信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思南风有梦 好的啊,你加就行了。
  • 995ed787bca7:道长微信加不了怎么办?
  • 跌跌撞撞小红豆:看到你新出了一个课程,思维黑客,不买就不能评论。我想提问一下,在太空飞船中,无法用铅笔不是常识嘛?为何还要举这个例子呢?你的职业道路我很感兴趣,也很敬佩你的发展,只是对你所出售的思维产品持怀疑态度,是不是又是一个贩卖焦虑的套路。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认知即痛苦,无知即极乐。 所有突破自己心理舒适区的行为都会产生焦虑。
  • 梅拾璎:这可真是个大事,容我坐下来仔细看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梅拾璎 好的啊,梅姐姐。
  • 走在寒风里:看不下去
  • 吴忌:我也是八五后,二月生,坐标广州,笔名:大圣吴忌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吴忌 你好大圣
  • 昆仑山啊:我想把我的想法"输出",也需要结构重建吗?
    昆仑山啊:@昆仑山啊 我似乎明白了,道长是知识十想法了?!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昆仑山啊 想法和知识还是有些区别。
  • 猪蹄小丸子:这应该就是《如何高效学习》里面讲的整体性学习吧!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猪蹄小丸子 没有看过这本书,那应该差不多吧。 道理都是相通的。
  • 清心倾心:道长的大名很好听啊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清心倾心 哈哈,清心过奖了。
  • 卓娅xyz:我也对建立知识体系挺感兴趣的,跟着道长学习学习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卓娅xyz 好啊,我们互相探讨,你加我微信吧。
  • 极度悲观的人靠什么活着:好强。每看一篇文章都有新启发。话说,道长有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多时候都因为这个问题失眠。周边朋友对我的一致评价是想太多,可能我确实是想太多,现在做事都畏首畏尾,也可以说怯弱,逃避这样的吧。
    每天漫无目的的生活,我曾多次想过去死,因为觉得没有方向,或者说没有意义的生活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给我你的糖:你太孤独了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极度悲观的人靠什么活着 多数人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其实非常重要。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极度悲观的人靠什么活着 我在简书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人生意义的啊
  • 亭玉子:超赞的,深度好文,我也要深度理解,我想以后每看你的一篇文章,我需要做一个总结或者记录。因为文章里的干货很实用,而且很好理解。
    点赞表示我来过,留言说明我很喜欢💐💐💐🍹🍹
    亭玉子:@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嘻嘻😁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亭玉子 哈哈!最后一句好霸气。
  • 董超学:我一直都很困惑知识点与知识框架之间的先后顺序,按照之前盛行的搭建房子的类比理论,不应该是先搭建框架,然后再把相应的知识点吸附在框架的相应部位,最后形成知识体系吗?就像写文章,也应该先构建框架,再寻求支撑框架的论点和论据,(当然框架本身也是知识的一部分,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框架也是组建更大框架的一个知识点,比如心理学框架和经济学框架,都是构成我们系统化思维的一个知识节点);还是说知识点和知识框架之间是阶段性互为先后的辩证关系。有些不解,请道长赐教,灰常感谢:pray: :blush:
    楠木四月:@董超学 他指的是我们这些盲从的人,对于思维和逻辑比较混乱的人,学习吸收时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像家里的东西需要整理收纳一样,你们不一样清晰得很。😀
    董超学:@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期待~:blush: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董超学 超哥这个问题说的太好了。你提醒我,估计我会重新写一篇文章,专门说清楚这个。 按我们之前的习惯,确实应该先建立框架,然后再去学更多的知识点。 但是为什么现在我感觉应该先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再建立自己的框架呢。这个问题我到时候专门写篇文章。
  • PoeticSatan:三千字建立知识体系,太不可能了!只能说尽可能描述一些思考元素,而那些元素只不过是一些用作素材的结论、现象或点罢了,完全不是一个人知识体系DNA的描述,也不可能通过这种描述能复制和了解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美的奇效应要的就是跨知识领域的思考,如果想要按你说的方式叫做描述知识体系,那可能几十个字足以:语文,数,理,化,心理学,哲学。描述完了啊!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PoeticSatan 看来你根本就没有看文章
  •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如果你有任何想法,请赶紧留在评论区,因为这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

本文标题:如何真正把你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3000字就给你说清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ca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