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村上春树写的散文。感觉从文字里能感觉出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长辈,在微笑着和你说话。他会选择你听得懂的,或者你仍然听不懂的话,他会尽量说的再平易近人一点。带给人的这种温暖,甚至可以超过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他不会强迫你听他的意见,而是缓缓地在讲述他自己,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你来谈你自己。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甚至有想偷走的冲动(别问,问就是因为穷……不不不,我只是想把这种读书状态带到日常生活中,并不只是这本书)。
老实说,之前方舟姐姐的散文集《东京一年》,曾经觉得有些无聊,不如她的小说好看。但村上春树的这本散文集却充满了让人愉快的元素,甚至在我看来超过了我看过的他的小说。(我看的村上春树的小说很少。在我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时,我更感兴趣的,也常常是他穿插在情节中的的那些“口水话”,而不是情节本身。)
这两天肠胃炎发作,昨天在床上躺了一天,晚上十二点睡,又睡到早上十一点,还是累。身体不适真的很影响人的精神,我今天没有做什么体力活动,但是我现在的感觉就像刚刚跑完三千米测试。如果人能在体力不支时暂时关机就好了,但不能,无论什么状态之下,还是有些日常琐事必须完成。然后我只能和这种状态共处,然后慢慢地做一件事,尽量让它有成效(让我想起《呼啸山庄》里垂死的凯瑟琳,苍白着脸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好在,好好注意身体,过完这几天,我就不会感觉这么累了。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不能带给人幸福,那它就没有做的必要了。好比我现在在思考“我看书有用吗”,思考的过程中,我已经在陈述一个看法:读书要有用。如果是这样,还读它做什么呢?
前段时间帮室友演一个短片。后来看着成片的时候我看着自己,对自己的长相不是很满意。在镜头下,我的脸上满是“骄横”,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平和。人说“相由心生”,我的脸恐怕一看就是个抬杠行家。有时候我明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是自己的想法,却火急火燎地只想用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事后我会想,我据理力争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说的对吗?倒不是,原始冲动罢了。或许我到四十岁的时候面容可以更让自己满意。或许我会像这本书里的村上春树一样,微笑着,把心里的想法不疾不徐地道来。
看这本书,我蹦出的想法常常是“我也是”三个字,而没有其他的。因为我觉得在观点上,村上春树的表述已经太全面了,我没办法给他的内容做什么解释。
村上春树说,他注重的是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在意获不获奖。我想,有村上春树这样的定力是很难的。当我写一个什么东西,我可能一开始确实只注重表达,不注重反响,但是写完之后,我就会有一种疲惫感,哪怕我想表达的东西我没有表达出来,我也失去了继续表达的欲望。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画完了一幅画,就说“它对我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很难去改我写出的东西,也很难让自己再写一遍。对于我来说,重写和修改没有了当时头脑一热想表达时的那种快乐。
想问问村上春树,怎么做到一遍写到位的?
村上春树又说,他所在意的人际关系,是他在文字里和读者之间所构筑的关系。但是我不是作家,现在也仍然不知道我写的东西给谁看,我该怎么构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