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辞职的这一段时间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边做家务边听书。
喜马拉雅上有很多小说和课程可以听,我听得是一部讲述中医和官场的小说,叫《首席医官》。
我以前也没有听书的习惯,听书看报喝茶,总觉得这是我爷爷退休之后的生活状态,但那段时间我做了近视手术,不能过度用眼,于是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听书,也体会了一把退休之后的生活。
听着听着倒觉得真的挺有意思,我彷佛成为了一位导演,书中的情节在我的脑海中一一上演,我既是制作人,也是道具师,脑海成为了独家演播剧场。
书中的主角曾毅是一位中西医兼修、医术奇高的年轻人,仅用三副中药便解除了省委书记夫人的病根,备受青睐,被破格聘请为省医疗保健专家组专家。后来进入仕途,平步青云,逐步成长为国内的中医界政界翘楚,“亦医亦官,医人医国”。
全书有620个章节,是一部长篇小说,零零散散听下来,已经听了五百多了回合了,也就是这一部剧在我脑海中已经公演了五百多场,我与曾毅早已成为了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
曾毅这个人的形象,就像是拼拼图一样,在我碎片化的时间里被一言一语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模样。
他跟我身边的年轻人都太不一样了,他内心能量充足,自信从容,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淡然处之,脑子动在嘴之前,永远可以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不纠结细枝末节,颇有大将风范。
他在我脑海里面的样子,跟《请回答1988》里面的崔泽的形象是重合的。崔泽是一名围棋国手,从小就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气质,每走一步都会想好后面的十几步,落子前思考清楚所有可能出现的路数。
这段时间和很多朋友聊天,我身边的年轻人,似乎真的过得很不容易。
在远离家乡大城市加班到深夜,拿着入不敷出的工资,过着忙忙碌碌却看不到头的生活。一边想要辞职,一边不敢辞职。深夜疯狂加班,周末疯狂补觉。窗外阳光正好,而我们丝毫都注意不到。日子满满当当,没有一刻属于自己。
“18岁到步入社会的这几年,年轻人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想象,似乎都被现实教育了”
职场中,我们很经常听到领导评价一个人“有格局”。我以前一直不能明白格局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又似乎很难以理解。后来看着曾毅,淡然面对一切好和一起坏,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聪慧的头脑,我忽然就明白格局的意义。但是缺乏格局和格局意识的人,是看不到格局的层面的。
只是生活庸庸碌碌,我们匆匆忙忙,日子一天一天,好像也就这么得过且过下去了。
“抬头看见梦想,可低头就撞进现实”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现实和梦想会不会就不在同一个天秤上,“梦想”不是“现实”的反义词,现实是播种的经历,而梦想是结出的果子。
我们在思考梦想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的结果导向,不会想到沿途的辛苦艰难,而一撞上墙,便会觉得自己撞在了现实上,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一句话说“一切苦难都是修行”,而修行本身,就是现实吧。
“稳重”在以前的我们看来总像是中年人的特质,给这个词贴上了“中年”的标签,留给年轻人的“稳重”,大多是对于发福之后“又稳又重”的调侃。
殊不知,“稳重”是对一个年轻人的褒奖,他不仅洗去了懵懂的青涩,而且自信从容,心有盘算,是我们身边最靠谱的可信的人。
《时间之书》有言:“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我以前去台湾交换的时候,一同生活的陆生里面有几位研究生姐姐,我曾经问过她们,25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当时她认真的跟我说:你一毕业之后,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提醒你你的年纪,而你要做的,就是忘记你的年纪,活在你自己的时区,做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速度,就像是吃饭一样,有的人喜欢早晨五点吃饭,有的人习惯九点吃饭,他早起,但是你晚睡呀!听起来是不是好像很有道理,竟无法反驳的样子。
年轻时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把大好的时光都浪费在了焦虑之上,就像是去吃很贵的自助餐,却算着时间要赶紧吃完,不仅不能消化,心情也坏了大半。
时间还长,不要慌张。只要不提年龄,我们就还是好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