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见闻》一120
“山不在高,有树成荫,
路不在宽,有车通行。
斯是陋亭,人气旺盛;
三三两两,围坐交心;
高谈阔论国事,
低声细语家情。
或玩扑克,或上大人,
或引擎向上治肩炎,
或仰卧弯背疗腰疼。
赏田园风光悦目,吸松林氧气舒心。无城市之喧嚣,无佛堂之涌咏。
斑鸠迎朝晖,白鹤追霞雲。布谷欢声叫,阳雀奏高音。傍晚信步拾道上,路灯照人影随行。乐哉简陋亭,疑似陋室铭。
圣人云:何陋之有。”
这是一位88岁桑榆之年的老者,在他自筹资金建起的乡村凉亭中,仿《陋室铭》构思写作的。
“客情浩荡逢乡语,
诗意留连重物华”
这是一篇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郁、文釆飞扬的乡村新《陋室铭》。
耄耋之年的姑姑、姑夫,一辈子生活在乡村,一辈子也没有离开情怀深深的乡村。 姑夫编写的仿《陋室铭》。 姑夫捐建的供乡亲爬坡下坎,可以歇脚的水泥橙。 昔日的松林坡是上街赶埸的老大难大坡,在姑夫的积极努力倡导下,大家踊跃捐款,今日梦想成真,变为坦途。姑夫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乡村教师。
博古通今,能说会写。能掐会算,乐善好施。吹拉弹唱,样样都通。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书。
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剧。
他在乡村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就是一部活的乡村发展史。
是乡村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经历人。
是家乡古老村落由衰致兴,由闹致静的见证者。
在他桀骜不逊、剪不断、理还乱,褒奖不一的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啦。
尽管命运不济,人生有过多磨难。
千锤百炼的他仍对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痛苦永远被他踩在脚下。从未眠灭过激情燃烧地工作、学习、生存的人世间向上态度。
他是当年乡里从平昌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凤毛麟角者。毕业后被分配到通江县教书。
人生的理想还未进入赛道,由于个中原因,就被強行退赛啦。
东轮西转,南北碰撞,命运的棋子终将他落在了生他养他的乡村上,做起了名符其实的乡村教师。
一干就是几十年,
一干就是这一生。
在那个极度困难的年代。
坚持乡村教学。
坚守那份职业。
热爱教育。
应是原始动力。
喜爱家乡。
应是初心所在。
退休后,他完全可以到县城生活,或到子女所在的成都生活。
他没有。
仍然坚持生活在乡村。
他热爱家乡的乡愁情怀,十分令人肃然起敬。
姑夫这一生,好善施人,乐于公益事业。
他对家乡建设的那份执着、舍得付出,肯于出力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
家乡至今的路通,气通,水通与他的张罗、呼唤、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第一条路。
是当地政府为打通贫困的杨岭村道路。姑夫借住此项目必经我们队的机会,多方协商努力,才修通了家乡的乡村公路。
从此汽车开进了古老的大山,喇叭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乡村。
第二条路。
是他与大家自行设计、张罗集资。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的。
虽有第一条路的打通。若去赶场,还有一公里多,绕不开的松林坡近路未修通,所以还是不十分方便。
这也是姑夫一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梦中设计无数次,要将松林坡路修通。
在他呼吁、积极倡导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仅用一个多月就修起了土坯路。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一一政府,出资又给打起了水泥路。
修建松林坡公路捐资功德碑。 太阳能照明灯,使山村的夜晚更加明亮宁静,"走夜路吹口哨为壮胆"将成为历史故事啦。目前家乡的路四通八达,不绕弯、不走回头路都能到家。
毛主席早有论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古人修桥铺路,奉为积德行善的大好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我姑夫就是这样的大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