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探寻桃花源之美。
3.理解作者对桃花源寄托的社会理想。
导入
同学们,近两年,一场又一场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没有病患,没有灾难,人人康乐的世外桃源里。
可现实中,没有一个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在陶渊明的笔下,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渔人去探访一处世外桃源。
一、课前检测
1.文体知识:简介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桃花源记:作者记叙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古代文体还有“说”“表”“铭”“序”等。
2.检测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 ,名潜 ,世称 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 , 东晋 浔阳柴桑 人 。
其作品《 饮酒》其五中, 描绘出了作者与自然物我两忘的情境。
3.检测重点字词
用课堂游戏的方法,要求两个人上台比赛,点击正确的得分,错误扣分。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 同“邀”,邀请)
5.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舍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离开 )
屋舍俨然( 词,房屋 )
6.古今异字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探寻桃花源之美。
3.理解作者对桃花源寄托的社会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完成下列填空: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后写了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详略之美
三、思考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美在何处?
请从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语言等方面回答。
答题格式:我觉得桃花源(记)美在 ,我从文中 “ ”,所以我认为它的 美。
再次朗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作者对这种美好、和谐、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1.美美的读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优美的环境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安宁幸福的生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淳朴的民风
2.用心的悟
桃花源如此美好,此中人却语“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离去后,它却消失了。他们害怕什么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想一想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作者想追求什么呢?
学法指导:
1.互学小组讨论,共同解决,(5分钟)
2.展学组长主持,4号先说。
出示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王朝极端腐败,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在本文中他虑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总结:
作者写桃花源是为了追求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和谐安宁、幸福自由,康乐平顺的理想社会。
再读课文,读出叹惋之情。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细细的品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此包括渔人发现桃花林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他在村中看到听到的情况,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此处用“如此”二字,涵盖全部。
概括出本文还美在文笔简洁,内蕴丰富的语言。
总结
桃花源不仅美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心,纯朴的民风民俗。不仅美在详略的布局某篇,虚实对比的写作手法,简洁的语言更美在作者的理想追求。
教师寄语:
桃花源,多么美丽的名字,世外桃源,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圣地。读本文既能看出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反应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为真切的梦想,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教后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