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物置身于尖锐复杂的冲突中,能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于是燕太子丹在田光以死明志的情况下,将刺杀秦王的重任交给了荆轲。荆轲性情刚烈,城府极深,在赴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有过三次严重的分歧。
第一次分歧是求取信物。荆轲需要樊於期的首级,但是,太子丹不忍以一己之私,伤长者之意,不同意伤害樊於期。于是荆轲私下去见樊於期。荆轲提出三问,反复试探,仔细观察,最后才和盘托出计划。荆轲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激起樊於期对秦王的刻骨仇恨;接着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引而不发,试探樊於期的报仇的决心;在樊於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具体方法的时候,他才说出行刺计划。一问接一问,环环相扣,谋略非凡,城府极深,使得而樊於期偏袒扼腕,切齿拊心,心甘情愿献上项上人头。这次冲突,可以看到太子丹虽重情义,但在危局面前却犹豫不决。而荆轲果敢决断,深谙人心,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三句问话成功取得信物,为接近秦王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次分歧是寻找助手。太子丹为荆轲配备了助手,一个12岁就敢杀人的秦武阳,凶猛无比,人不敢仵视,但是荆轲却不满意,还在等另一个人。从刺杀结果来看,搏斗场面惊心动魄,你死我活,在这殊死拼搏的紧张时刻,伺医夏无且尚且主动反击,用药囊击打荆轲,为秦王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致使刺杀局面瞬间便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助手秦武阳刚至陛下,就色变振恐。整个刺杀过程毫无作为,仿佛不存在似的。秦武阳是一个市井中的杀手,面对弱者,他勇;面对强者,他弱。只凭武术而没有精神信仰,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只能是匍匐在地。荆轲等待未果,就可能暗示了刺杀的失败。太子丹急切焦躁,一意孤行,而荆轲虽然慧眼识人,但是却未能坚持到底,意气用事,也是一大遗憾。
第三次分歧是出发时间。荆轲要等人,迟迟未出发。太子丹“迟之”,“疑之”,“复请之”,还要先遣武阳,终于惹怒了荆轲。荆轲一怒其猜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原则。但是太子丹将重任交给荆轲,在出状况的情况下,不是问清缘由,而是抱怨猜忌,满腹牢骚,令人恼怒。二怒其漠然。荆轲独自一人,提匕首入强秦,凶险异常,但是太子丹并不关心荆轲处境,只一味催促出发,令人寒心。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多疑浮躁,谋事不周,他的怀疑让荆轲感到耻辱,士可杀不可辱,表现了荆轲的刚烈义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