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市场买菜,我会首先准备环保袋,然后把能重复利用的塑料袋带着备用。到了售货员称重时,我会告诉她,别用新袋子或者尽量放到一个袋子里,售货员有的特别热情地说:“不行,两个分开装,别把水果蔬菜挤坏了。” 有的为了结算方便,也坚持要用新袋子。
我解释说:“回家这些袋子都没有用了,一是浪费,二是不环保。”她们总是有些吃惊:“别人都想多拿几个新袋子回家呢,你却坚决少用塑料袋?!”
由此,我想到人们认知对行为的影响。例如我的认知是:塑料袋及一次性用品是白色垃圾,给地球造成极大危害。我的行为: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现在的塑料袋尽量重复利用、尽量减少使用外卖(因为外卖是一次性用品使用最多的环节)。
那假如另一个人认知是:塑料袋方便,超市免费的袋子多,还可以省钱。那么对应行为就是:尽可能多用塑料袋,多拿塑料袋。
可见,一个人的认知,会决定一个的行为,也会直接引发一个人的情绪。
帆 摄于西安广仁寺如果先生没有支持你买鞋,说把先鞋柜里现有的鞋子整理一下。你可能会认为,他总是阻止你购物,是不够爱你。你就会很委屈和生气;如果你认为先生说的有道理,是为了你的支出更合理,你可能就会更爱先生。
事情本身没有对错,我们相应的行为是因为解读的方式不同。
认知很重要,而改变一个人认知却是最难的。抽烟有害人人知道,却行为上难以做到。一个朋友说,他成功戒烟是因为,他刚刚有了个宝贝女儿,爸爸自然非常非常爱女儿。当妻子问他:“你抽一支烟,女儿也在你对面,也相当抽了一支烟,你是什么感觉?”他说:“我瞬间泪流满面……”从此以后,看到烟,就想到这个画面,就彻底戒烟了。
我另一位朋友,是到了国外,看到烟盒上的画面而戒烟。例如马来西亚的烟盒上,不是象我们这里的香烟盒上,只写了非常小的一行字“抽烟有害健康”,而是印刷有因抽烟导致的各种后果的畸形画面。而画面是最容易引发人类情感的。
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需要从根源上改变认知,如果改变认知,讲道理往往不可行,就需要情感的驱动,促进行为的改变。认知、情感、行为,是改变一个人的三驾马车。
百天写作第二轮,26 / 100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