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的内部隐含着多种动力因素,强与弱、快与慢、动与静有序地组合,构成了丰富的节奏形态。基于20世纪京韵大鼓的相关研究较少地对其节奏展开深入研究这一情况,王宇琪撰写了《论京韵大鼓的节奏张力》一文,从横向的旋律线条以及纵向的多声部角度两方面着手,对曲种表演时节奏诸要素变化的运动过程进行讨论,进而加深对说唱音乐创腔思维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提到,京韵大鼓的现场表演具有很强的即兴成分,在程式范围内,音高、节奏等因素具有灵活性与即兴性。在音乐中,节奏往往会起到推动音乐的发展、调动观众的情绪等作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伴奏乐人也积累了丰富的节奏变化经验,并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归纳。比如《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提及到的“迟、疾、顿、垛、掏、闪、腾、挪”等各类。
在进行研究时,作者发现有五种常用的乐语体现着节奏的变化,这五种分别是“闪、掏、挪、顿、垛”。之后,作者对这五种乐语的定义、运用进行了相关阐释。其中,“闪”即闪板或闪眼,指本应在板上或眼上起唱或接唱,改为板后或眼后演唱,通过唱词的板眼变化,改变轻重音位置,促成节奏灵活多变的效果。“掏”常与“闪”搭配使用,通过连续改变唱词的板眼位置,促成连续的切分节奏出现,从而形成一种延迟效果,给人跌宕起伏的印象。“挪”指本应在板或眼的固定字位起唱或接唱的字,通过前移或后撤改变字位。“顿”指停顿,既可在表演中为突出某一件事或强调某句话、某个字,使唱腔与伴奏同时顿住,又可以在一连串的叙唱后突然将每个字的时值拖长,以重音唱出或念出,一字一顿,形成连中有顿的效果。“垛”指加垛,在正常句式中加入一系列排比性短语,使唱腔节奏发生变化。
京韵大鼓的节奏张力不仅体现在上述的细节处理方面,还表现在整体速度以及局部速度的处理上。京韵大鼓唱段中的速度变化常与板式变化联系在一起。大多数唱段由慢板开始,紧板结束,也有一些篇幅较短的唱段一直保持慢板,不变换板式。无论是否变换板式,唱段的整体速度安排会伴随着慢—中—快这种渐进过程。而且,表演者不仅要根据故事的需要安排具体唱腔的基本速度,还要善于驾驭“疾”、“迟”、“还原”等速度变化,从而使乐句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而“赶板垛字”不同于上段中的乐语“垛”,加垛只改变了局部唱腔的节奏,没有改变速度。赶板垛字则是在连续加垛的腔句中,伴随节奏、板式变化及速度疾迟处理的一种演唱技法,对于音乐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力。
在纵向的多声部角度,各伴奏乐器与唱腔间在音高、节奏等方面时分时合,交叠错落,呈现出和谐的艺术效果。“错骨不离谱”是鼓曲乐人经常提到的艺谚,是指演唱与伴奏有分寸的错位,演唱者或提前、或迟出、或减音减腔、或加腔添字。如三弦、四胡中眼起奏,唱腔晚进半拍,眼后唱出。京韵大鼓的伴奏主要采取基本点与随腔伴奏相结合的方式,曾有不少乐手依据长期的演奏实践对伴奏方法进行理论性的总结,这不仅为曲艺伴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反映出唱腔与伴奏之间的紧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