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到人或事A经由B,导致产生感受和行为C,B指的是我们对A的信条。信条是一种先于念头,先于想法的东西,当我们经常性的用一种语言模式想问题时,可以认为,这种思考方式就受到了我们潜在信条的影响。
对于B,我们总共有4种应对方式,这4种方式都比较容易识别,其种有3种,只要你的应对方式是这3种的任何一种,你就有可能反应过激,处理不好人和事。
当你遇到情况时,首先你要理解你为何跟自己过不去,其次是如何改变你的过激反应。
灾难性思维
比如我们去面试,你站在门口等待面试官,你脑袋里想的是什么? “万一……怎么办?”,一般灾难性思维以这个形式出现。
万一我能力不够怎么办?万一问的问题我没有打上来怎么办?万一我面试没过怎么办?万一我表现的不够好怎么办?万一我表达的不够清楚怎么办?万一我说错话怎么办?
青春孩子也容易犯这个毛病,万一我没考好怎么办?万一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别人认为我丑怎么办?请注意,孩子有这样的思维,可都是从我们这里学到的。
那是不是心里有万一这种想法就不对呢?呵呵,当然不是,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凡事不可太过,适当的担心未必是坏事,但太过,就成了灾难性的了。
这里关键是你对“万一……怎么办”这个问句的回答上,成长型思维的人的答案一般比较积极,固定型思维的人的答案比较消极。万一我考试没考好,下来我一定好好看看知识点,下次争取不再出错。你看这个结论就是非常好的。万一我考试没考好,我爸妈肯定又要说我不够努力了。来对比一下,这个灾难性思维说的就是后者,这个孩子每次考前都这么想,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认为孩子能够考好吗?所以不管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该主意这个灾难性思维对我们的侵蚀。如果你有灾难性思维,那么你的孩子也会被传染。
类似的句型还有,“当……时,我会……”,“要是……的话,我会……”。
绝对论思维
经典句型“我应该……”,“我必须……”,“我只能……”,“我不得不……”。
有些人整天把“我应该”挂在嘴边,没错,我们都把“我应该”挂在嘴边,天天的纠结着自己的事情。说”我应该“的目的是自我苛责,你就想吧。
当你达到”我应该“的标准后,想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吗?首先,你脑袋里会充满”我应该“,有时候,你可能不在”我应该“,于是你就开始”你应该“。
有一个涓滴理论,一个人把你领导”你应该“了一通,然后你领导对你一顿”你应该‘“,然后你对你下属一顿”你应该“,下属在对下属”你应该“,直到最底层的人回家,对着他家猫一顿”你应该“,然后一脚把猫踢开。(如果结果还没完,继续往下走,那就是踢猫效应,猫收到惊吓,跑到了马路上,刚好最先”你应该“的那个人开车经过,为了闪躲猫,出了车祸。)
“你应该”的始作俑者就是家长,天天对着娃念”应该“经,其次就是我们的老师。还有一个最隐密,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电视广告。尤其是那种卖化妆品的,基本上逃不开,”如果你想漂亮,你应该买这个!!!!!!“为啥打了这么多感叹号,因为小朋友看多了这样的广告,就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漂亮,我必须漂亮,我只能漂亮,我不得不漂亮(因为广告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长得不漂亮的,没人爱啊!!!!!)“
所以真正让我们关注的是,教会我们念”应该“经并担心别人看法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合理的自我苛责就是我们所说的曾国藩式的日课,三省吾身。
合理化思维
这里的合理化思维是指弱反应,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的拙略举动。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欺骗自己。
这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也有体现,有时候孩子犯错,开始灾难化,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合理化,现象就是我不管了,爱咋地咋地吧,我无所谓了。往往没过几天,就又开始灾难话,然后又是一顿“应该”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时候我们能把一些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然后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心理学称这样的合理化为认知失调,意思是我们会很出格的给不好的事情贴金或使其合理化。
我们在对待自己健康问题也容易犯合理化思维,有病不去看,总认为多动动就好了,这个就是典型。
综上,虽然我们不能想机器那样运作,不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纯功能性的思考,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的思考、感受和行动。
多读国学典籍,因为咱们的国学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元辩证哲学,读起来琅琅上口,经常受国学熏陶,看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就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从而不产生过激反应。
雪堂_幸福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