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书了吗?

作者: 河南妞 | 来源:发表于2024-04-22 14:27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都市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深以为然

    这些年我是阅读者,也是受益者。从毫无目的阅读——刻意阅读——选择阅读——为写作阅读,我走过了五十个年头。过程虽然曲折,结局却十分美好。

    阅读让我成长

    原本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县城的职工,和农村孩子相比吃穿不愁,他们大多数中还为温饱发愁,我能穿着斜纹布衣服,偶尔还有一点糖果和画书。

    可是意外来得太突然,母亲生二胎的时候难产一尸两命,瞬间我们的家就崩塌,我被送到乡下和奶奶大伯一家生活。

    二十七岁的父亲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刚开始每个月回来看我一次,后来几个月、甚至半年。孤独笼罩着我,虽然堂姐、堂哥对我呵护有加,大伯大妈有点好吃的也留给我,但是内心的孤单、恐惧却无法言说。

    独来独往度过了一个悲惨又孤独的童年,画书成为了我的心灵慰藉,翻来覆去地看,给自己安慰。

    邻居爷爷看我喜欢看书,就把一本卷边的《高玉宝》送给我:“妮喜欢就拿去看吧。”

    我内心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阅读。

    刚好本学期的课文《半夜鸡叫》节选自《高玉宝》,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我看过《高玉宝》,这篇课文就在那里面。”我实事求是地说。

    老师索性让我把故事讲出来,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故事,爆发出的阵阵掌声给我极大鼓励,从此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主动与我结伴前行,听故事是前提。

    慢慢地孤独一点点离我而去,我的性格也开朗许多。

    人生苦短,当目光只盯着苦难,人就会沉沦苦难,放大痛苦。唯有将注意力转移到乐观积极的事物上,我们的命运才会拐弯。而读书,就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从此,我所有的零花钱基本都贡献给了公社的小书店里。

    《山村女教师》对我触动很大:主人公毛敏是一位知青,在村小学任教,教学用普通话,还会拉手风琴,最让同学们开心的事情就是空闲时间给同学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南京长江大桥……同学们能回馈老师的就是掐野花辫花环挂在老师门口,或者帮老师捡柴禾。

    从那个时候起,当一名山村女教师成为了我的执念,也是我跳出这里的希望。

    刚上初中那会,同学们有书轮换着看,《杨家将》《岳飞传》等小说在同学们中间传来传去,自然我的阅读量开始增加。

    直到进入初三应付中考,才不得不放下看小说。

    依然在镇上读书,阅读让我了解到许多小镇以外的事情,可是我的心早就飞到小镇外,甚至是县城以外的天地。

    有目标就有动力,初三第一学习结束,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直接宣布:“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将刷掉三分之一的同学,留下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中考。”

    初中能考上中专是许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名额有限竞争相当激烈,幸运地是我上岸了——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去外地读书,图书馆的书籍琳琅满目,游记、传记、古典小说……打卡书本,精美的插画和离奇的故事,将我深深吸引。沉浸在书海里,渐渐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在缺少关爱的童年里,书给了我最大的安慰,慢慢修复了我受伤的心灵。日积月累的阅读,让我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世界留给我的孤独,我用读书来填补,最后我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即便足不出户,书籍也能带着我看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书读多了,认知和心态也会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改变:后来父亲和继母想让我联姻的时候,我果断以志愿者的身份逃离。

    阅读解决我的困惑

    成年人的世界都在负重前行,承受不住的时候就去阅读:每一本书,背后都是另一种人生。

    读书不能直接帮助我拜托困境,但总有一天、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让我瞬间开悟,获得治愈。

    打开一本书,就像进入一处安全的避难所,将我与残酷的现实隔离开来。现实中没有人能像书本那样真诚,又如此懂我——读过的书都会变成向上的路。

    “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现实中遇到问题,我都习惯去那个小屋翻一翻,找一找,金子般的收获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

    刚到外地工作,在我这个年龄恋爱似乎正当时,可是,关于“遇到喜欢的人”这件事变得困难:希望中他应该懂我、疼我、保护我,应该见解比我成熟、内心比我强大,这样的他,如何才能找到?

    这种期待是读到波伏瓦和伍尔夫后发生转变的:“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自己也可以成为宇宙,很辽阔,很饱满,很强大。”

    伍尔夫强调女人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攥紧你手中的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灵魂,发现其中的肤浅与深刻,虚荣与慷慨,认清自己的意义,无论你美或者平凡。”

    平日里,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社交场合里的热闹会让我羞涩、拘谨、无所适应,显得“格格不入”。

    李清照给我指导: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侵凝香有佳思。

    静中我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有这些伟大心灵的理解,独处变成一件美妙治愈的事。

    在物理空间我是一个人;在精神空间我却遇到了无数懂我的朋友;随便我什么时候想都可以找他们聊一会。

    生活的难题不期而至,打怪兽的我们从来不会一劳永逸,解决一个还有下一个。

    幸好我们还有书籍,不知道怎样应对外部世界的时候,灵魂迷失了前行方向的时候,至少可以确信“遁入书籍”是一条不会错的路。

    我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感受需要的只是乘上一本书的小船,到广袤的书海里尽情漫游。

    阅读为写作续航

    跑完职场终于成为了自由人,不用早九晚五,更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终于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于是提笔书写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写作开始,不过是想给自己的文字一个安放的角落,综合比较,简书满足了我的愿望:不限题材、不限文字、一百字就能发文,甚至一张图片也能独立成章。

    在这个平台我像个游击队员一样每天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然后去欣赏平台推荐的文字,每天乐不失彼。

    自嗨了几个月后我才发现:原来可以申请简书创作者称号。

    第一次申请毫无疑问失败,那就接着再申请,又失败,这让我疑惑:什么样的写作水平才能通过呢?原来文章篇幅要长还要有内容。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开始用心打磨文字,尽可能篇幅达到800字以上。第三次申请终于通过了,那份激动堪比工作中拿了将近,不,高于经济上收获的感觉。

    于是我把这几个月的文章归纳到《一同成长进步》文集里,另外开了几个文集分门别类收纳我的文章:有感悟、写作、随笔、亲子教育……

    找到写作的乐趣,我的内心开始膨胀,已经不满足一天一篇文章,有时候兴趣来了两篇、三篇都是常有的事,甚至一天五篇写成一个小系列。

    素材就像家里储存的萝卜白菜,越吃越少,而大量输出后积累的那些素材感觉也持续减少,怎么办?继续输入呗!

    网络的发达阅读方式非常便捷,而且种类也繁多:

    有关成长、励志类的文章在微信阅读里搜索,比如写作之类的文章。

    而名著我更喜欢阅读纸张书籍,去实体店购买是常有的事。时间有限,更多的书籍是听名著的讲书稿,有声平台解决了我的麻烦。

    至于网文听听就好。

    虽然没有工作纠缠,还要做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除了文字的世界,运动也提上日程;读书或者听书的时间也有安排。

    做早饭的时候,听网文,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早饭后短暂的休息,在微信读书上看一会,权当休息。

    晚上的时间安静,也相对自由,端坐在书桌旁读名著,一边读、一边记录,观点随手记录在稿纸上当成第二天日更文的选题。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为迟子建老师的文笔折服,又对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担忧;

    李娟的《冬牧场》仿佛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刚到新疆工转场的经过,更佩服李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和牧民大哥一家,共同生活了4个月。

    而《长恨歌》在王安忆的笔下,十里上海洋场历历在目。

    ……

    偶尔在某户上看盐选推荐的短篇小说和公众号《十点读书》、《洞见》等大号的原创文章,多少也能学会一点写作手法,至少值得借鉴。

    也可能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码字这几年没有断更过,而且从日更几千字慢慢过度到千字文、两千字一篇的系列文章节,到现在稳定输出几千字。

    且不说文字质量如何,能顺利写出来已经是最大的进步。

    目前我把写作领域锁定在情感故事文和观点文上面,偶尔没有灵感的时候,随手写写碎碎念或者更新《在路上》,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即便当天还有灵感,我也不会再开电脑,哪怕刷短视频寻找灵感,也不疲惫写作。

    阅读与我就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吃穿满足了我的物资需求,而阅读不但积累了写作素材,还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读书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mb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