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时候很佩服一个姑娘。她有个特点是容易哭,尤其是碰到怎么都做不对的题和理解不了的概念时。但是她哭的时候还会继续做题,继续学,不需要别人安慰。过一会儿就把这个题做明白了,也不哭了。
我大学时也特别佩服一个姑娘。譬如12月的考试,正常情况下要准备半年,她还有三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已经晚了。但是一声不响的开始粗暴的努力,最后的结果是99.x% percentile.
六年前,中考前几个月的一个早晨,我的一个平时不说废话又有点严肃的数学一对一老师破天荒的花了15分钟课上时间跟我讲她的几个晚辈的事情。谁高考失败,考研又扳回一局;谁考研失败了,找工作又扳回一局。最后告诉我,「你不要因为现在考不上A中就放弃。之后还有好多轮竞争,你总有翻盘的机会。」
那一阵子我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只能做出来两问、物理的电学力学压轴题也常失手,经常怎么都学不懂。自觉人生灰暗,每天夜里背着书包走回家的时候都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的骂自己。当时数学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特别触动,内心中从「学成这德行我死了算了」变成「即使考不过别人,我还有高一分班考还有高考还有考研,谁笑道最后谁笑得最好」。
最后几个月我调动所有资源能学一点是一点,最后比A中高了5分,去了更好的B中。
大道理谁都懂:context: 只剩一个星期复习期末考。premise 1: 如果学,得好成绩。premise 2:如果不学,得差成绩。premise 3:我想要得好成绩而不是差成绩。conclusion: 我应该学。
但是执行起来需要有一个求胜的,而不是退缩的心态。
我大一的时候读<淮阴侯列传>,将其中「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一句话贴在书桌前。那时我高考失败,上了个亚洲top20开外的学校。我见了许多人上了这所学校后沉湎吃喝玩乐,一蹶不振。我自己考托福,与比自己小很多岁的人一起考SAT,做研究助理,带学术讨论,蹭研讨会、GPA 4.0年级第一。
结果呢?又失败了。去了个美国top20开外的本科。我还记得被某middle Ivy拒的那天晚上,两眼空洞的望着房顶的灰败,绝望到眼泪都流不出来。
然后呢?我在美国刷着GPA,干着实习,做助教给同龄的本科生授课,当着研究助理,每次课堂讨论讲得比美国人好,每天刷题准备申请法学院。
在这连续两次考大学失败后我回首过往,惊异的发现小学、中学、高中、国内大学的同侪基本上都已消失在了我的生活中,甚至是六年前那次中考比我高了20、30多分的人。我周围是南外/杭外/华师大/四中人大附的同学,是全部精通一门乐器、全部精通第二外语、高中就来HYPSM上summer school的人。而且我的GPA还比其中大多数人高呀。
我是出身一所1/3的人上职高的初中的人,不像他们中学起就是英文授课动辄出国。
当我用肉身去经历过就明白了什么叫「人生是接力赛,不是百米赛跑」。明白了什么叫「手握一把烂牌还不放弃」,明白了什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我就不会在觉得希望不大的时候去退缩而不是拼一把。
我觉得人在手握烂牌的状况下有退缩的心态其实是因为看不清未来,没有发现「拿着烂牌一直使劲儿努力的人」的结果很可能要好于「拿着好牌而没有一直心存强烈渴望的人」。太多人有好牌但志不在此,更喜欢踏实而恬淡的生活,不断从竞争中drop out。人生本是求仁得仁,这些人大多早年就发现了他们的秉性,不会到大学还在「努力」议题上纠结。20岁还因为「不够努力、打败不了太多人」而焦虑,说明「使劲往上冲」是让自己内心更舒服、活得更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