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字#第8天,甲骨文大裁员,给我们敲醒了哪些警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5241/e93e9220a348a33c.jpg)
从去年冬天至今,裁员潮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热词。这一轮主角是知名外企甲骨文公司,全球最大的软件服务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裁员对象是甲骨文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人员大约1600人。
尽管甲骨文给出了“N+6”(N:工作年限,6:6个月月薪)的赔偿条件,但是对于大多数员工说,尤其是级别较高、年龄较大的老员工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一味的指责甲骨文资本主义冷血是没有道理的,人家裁员合法,赔偿给足了,比国内众多企业厚道多了。
至于你说的“我们要工作,孩子要上学,为何如此下狠手”,那本应该是你的事情,不是企业的责任。企业的本质就是盈利,没有盈利,想办法裁员压缩成本也是一种方法。
不过这次裁员给我们敲醒了哪些警钟呢?
1、时刻保持职场警戒性,认清时代大势。
亚马逊AWS云服务CEO曾在公开场合说甲骨文云服务是又贵又不好用的"老数据库",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为什么市场占有率不能排在前五位的原因。甲骨文没有根据市场大环境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陷入了非常被动的状态,而被裁员的人显得更加被动。
个人即便再有能力,如果认不清时代大势,也终究会被时代淘汰。每个人都应时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要以为自己进了名企,就以为自己能力比天大。很多时候光环是平台带给自己的,很容易被麻醉。
要建立自己的“舒适区”至少应该做到这2点:
(1)明确职业方向,并根据业务、时代、兴趣不断调整。
(2)千万不要做鸵鸟,去关注国家政策、行业新闻、领导讲话,与同事多交流,时刻了解行业发展大趋势。
2、懂得分析自己的优劣势。
亚马逊主宰了美国电子商务,但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它却不敌阿里巴巴、京东等竞争对手。亚马逊因为每一块业务线上面都要经过美国总部的审批,效率低下,产品不够本地化。BAT等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断适应国情调整产品策略,奉行“狼式打法”,高效快速。这些水土不服的外企是无法跟这些企业竞争的。
竞争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可以用思维导图,分析和梳理个人优势,然后与行业情况进行匹配,这在你转行或者跳槽时非常有用。你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
(1)挖掘个人兴趣和优势:不断反问自己,记录让自己兴奋的时刻,发现自己究竟兴趣在哪里?(写作、与人打交道、创意等等)如果你无比热爱,就很有可能做得更好!
我的优势是什么?年轻精力充沛?有热情?学习能力强?
(2)调查目标公司/行业情况:我想去的公司/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看招聘网站的招聘需求、访谈目标职位相关人员、看新闻和帖子分享等等
(3)制作针对性简历的思维导图:为什么目标公司/行业应该“收”了我?
我已经具备哪些能力了,我还需要增强哪些能力?拉个清单出来。
3、时刻提升自己,不可懈怠。
提升自己包括技能、知识、能力三方面。
技能比如PPT制作很棒、拍照很牛、写字很好看等。
知识就是熟悉时政、财经、科技方面知识。
能力就是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学习能力等。
每种提升方面都需要不同策略,最根本的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很多时候你思维层次提高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就会豁然开朗。
学习的平台很多,我试了这么多,推荐大家“圈外同学”(微信搜索即可)。我从这个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作者孙圈圈从业咨询行业近10年,很多实战经验,文章克制有内涵,很有干货。
4、回到甲骨文裁员,对于当事人来说,这绝对是个悲剧。抱怨、斥责本就是人之常情,我们无需再有更多苛责。
遇到这糟心事,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的,我相信绝对没有几个。但事情已经发生,家人不会离开我们,为了他们,我们只能擦干眼泪舔舐伤口赶紧爬起来。
想起两部电影台词,希望可以给你一些慰藉。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5241/d1ba508d08bec597.jpeg)
第一个电影《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东家,说了这么一句:“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第二个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Hope is a good thing,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幸好,我们还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