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0期“始”专题活动。
曾经读桐华的小说,曾说过对于诗歌的看法,她说:诗歌是不需要理解的,你只需要记下来,等到未来的某一时刻,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氛围下,你会突然的领悟她。
我也依然活了30载,经过时间的打磨,对于桐华的这句话是十分认同的。当我面对父亲的病重、就业的压力的时候,突然发现小时候的“愁”根本算不上什么愁,成年后,面对真正的“愁”,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嘴里,吟诵着辛弃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词句;在我爱而不得,饱受思念之苦的时候,总是回想起王维的《红豆》,默默读起来的时候,还能缓解一下心中的郁结。。。。
我想,我以前背诵的这些古诗,就好像播种在心中的一颗种子一样,等到人生的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在适合的土壤上,她就会盛开出绚丽的花朵。后来,我也明白了,在唐诗恢弘壮阔的发展史上,为什么大部分人认为,杜甫的成就高于李白,因为人类的苦难太多了。
工作以后,由于自己性格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口无遮拦,有些时候处理事情也是毫无原则,这时候我就急需修身养性,可是,看了《论语》、《道德经》里面的话,道理也都懂,就是自己身上的问题纠正不过来,因为,看完的《论语》《道德经》中的道理总是合上书本,一转眼就忘记了。
再后来,看到一个修身养性的视频说:要想修身养性,建议从《道德经》开始,《道德经》中的东西反复读,随着阅历的积累,慢慢地你就会读懂里面的内容。这样一对比,我发现读经典和读诗一样,他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能理解的透的,需要慢慢体味,慢慢领悟。经典的词句也像种子一样,需要时间,吸收人生的经验,慢慢成长才能开花结果,所以,以后读经典的东西,我不在追求当时立马都把里面的东西都弄懂,而是,知道个大概,把经典的句子背下来,在人生的路上,时不时拿出来咀嚼,反复体味。
后来,我当了老师,发现好多学生对于课上的东西真是听不懂,可是,强制灌输有些时候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时候,我感觉中国的教育应该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不应该过于追求成绩,对孩子强灌强输,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经历,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等到那一天,他们真的开悟了,有了自己的目标,也不至于慌乱无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去奋斗,而如果,我们教了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就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开花结果,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奔向自己奋斗目标的路。
同时,义务教育阶段也不应该都是学习,应该,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一些,让他们多一些各种体育、绘画、音乐的经历,让他们体验感悟,找到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这样那些不适合学习的也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