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
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
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
【直解】先生锻炼人的故事中,有一句话点醒人的,感触最深。
有一天,王汝止(王艮)出游归来,先生问他:“有什么见闻?”
王汝止回答说:“我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
先生说:“你看满街的人都是圣人,满街的人倒看你是个圣人。”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
先生曰:“何异?”
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
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直解】又有一天,董萝石出游归来,跟先生说:“今天见到一个怪事。”
先生说:“有什么怪事?”
董萝石说:“我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
先生说:“这也是常事,何足为怪?”
因为王汝止锋芒尚未消融,而董萝石恍然有所悟,因此两人问的相同,先生却答的不同,都是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长进。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涂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直解】钱德洪和黄正之(名宏纲)、张叔谦(名元冲)、王汝中(王畿,字汝中)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会试归来,为先生说在路上给人讲学的事情,说有人信有人不信。
先生说:“你们以一个圣人的姿态去与人讲学,人们见到圣人来,都被吓走了,如何还能讲学?必须要做个普通人,才能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直解】钱德洪又说:“今天要区分人品高下最容易了。”
先生说:“何以见得?”
钱德洪说:“先生好比是泰山在前,有不知敬仰的人,大概就是瞎了眼了。”
先生说:“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何须敬仰泰山?”
先生一句话点醒了我,破除了我多年向外好高骛远的毛病,在座之人都感到很震撼。
笔记
满街都是圣人
苏东坡曾说“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为什么苏东坡眼中没有不好人,因为苏东坡心地纯净,都看到的是人的好处,见不着人的坏处。天下人如同西湖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汝止和董萝石都说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他们心思至诚,看到了世人的圣贤一面,或仁爱、或智慧、或勇敢。
为什么王阳明对王汝止说的是别人看你是个圣人,而对董萝石说看到满街都是圣人也是平常事。
因为王汝止身上的傲气尚在,董萝石初有所悟,所以针对他们不同的状态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以帮助他们长进。
讲学的姿态
钱德洪等人之所以是以圣人的姿态去讲学,还是心中有傲气,他们自以为师从阳明,学到了圣学,他们也就成了贤人,自觉高人一等,因此给人讲学的时候,就会端着圣贤的架子,装成一个圣人,给人家讲些大道理。
要跟大家打成一片,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将圣学之道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
毛泽东在湖南做农民工作时,脱去了文人的长衫,穿上了短衣,跟农民一样用树叶卷成烟卷抽烟,这样跟农民打成一片,讲土豪劣绅的压迫,而不是唱国际歌。对农民来说,“打土豪分田地”才能引起共鸣,“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可能好无感觉。
泰山与平地
钱德洪把阳明比作泰山,说如果有人不知道仰慕阳明,就是个瞎子。
阳明说泰山没有平地广阔,平地何必需要仰慕泰山。
钱德洪这里还是犯了傲的病。
我们学习心学的、佛学的、道学的,常常会有这种傲病,觉得自己学的是圣贤学问,自己的老师、祖师都是高山,你们普通人都必须仰望我的老师。其实我们的老师倒是不需要仰望,我们内心真正想法是老师是珠穆朗玛峰,那我好歹也是珠穆朗玛峰上的一个小山包,老师是高大的、圣洁的,我也是高尚的,你们需要对我有仰望赞赏的心态,否则就是愚昧无知,冥顽不灵。这个傲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大病,要时刻警惕。
其实学习首先就是认识到自己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