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巧言令色之中,多半包藏不仁”。
【解释】
“巧”和“令”在这里都作“美好”解,在汉语中也很常用,比如“巧笑”、“巧丽”、“令名”、“令政”等,都是褒义词。很多中国人的名字中也喜欢用这两个字,都是取其“美好”之意。但是在这一句以及后来作为成语的使用中,“巧言令色”实际上还隐含了“曲意逢迎”的场景预设,这就使得原本中性的词意变为了贬义。
那么,为什么孔子不说“曲意逢迎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呢?因为“曲意逢迎”是暗藏在“巧言令色”之中的,如果能被即时发现,“巧言令色”也就不成其为“巧言令色”了。而事实上,当场判断一个人的“巧言令色”是否“曲意逢迎”也并非易事,因此孔子只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我的一点个人理解。
“巧言令色”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故不翻。
“鲜矣仁”即少有仁德。
古书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常会有不同的断句方式,而这也是有时候让后人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比如这句话如果换一种断句方式,就会有截然相反的意思表示:
“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巧言令色者少有!好人啊”。但孔子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幸好孔子有这句话在,否则,还不知后人要为此打多少笔墨官司呢。这是也我主张要善读经典的原因之一。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呢?《论语》中虽然没作记录,但这种判断显然与我们的人生经验相吻合:如果一个人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去迎合取悦别人,这人多半是有所图谋。当然它也并非绝对,因此孔子才说“鲜矣仁”而没说“不仁”。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大致可分为紧密层和非紧密层。紧密层里多是至亲好友,这些人多半不会跟你太过客气。比如上文中我们在介绍古人名字的使用时曾讲到:“名”是给长辈称呼的,“字”是给平辈和晚辈称呼的。但是有一个类外,就是对于特别亲密的平辈关系,私下里也可以称名,以示亲近。因此,在紧密层关系的交流中,多半无需假以辞色,大家基本是有话直说,无需客套。即便偶有“巧言令色”,也多半是由于亲近而非出于目的性。
在非紧密层关系的交流中,如果无涉利益或只是正当利益往来,那么双方之间通常也无需假以辞色,大家公事公办,彼此以礼相待即可。比如,你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就绝不会对你“巧言令色”,大家顶多彼此保持礼貌尊重。
而在非紧密关系中,一旦沟通涉及某些特殊目的或利益,那么图谋方就往往会在沟通中假以辞色,甚至以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刻意与对方拉关系、套近乎,以售卖私心或求得利益勾兑。
因此,以常理分析,“巧言令色”确实多被用于达成某种目的或谋取某种利益,尤其是那些不合规范的目的和利益的场景。那些甜言蜜语表面上似乎是在为别人着想,实际上则多半是为了达成个人目的而对别人的利用,甚至是口蜜腹剑,其中真的鲜有善良仁义之士。因此“巧言令色”下,必然“鲜矣仁”。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以老年人为“营销”对象的所谓“保健产品”,其“营销”人员惯于先以花言巧语、虚情假意去讨好、迎合老年人。在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就以高价向老年人“销售”低质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老人“消费”金额动辄数以万计。这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一个现实写照。
对于普通人而言,被人“巧言令色鲜矣仁”之后,只是让个人生活受到影响,最多连累下家庭成员。但是对于手握权柄的人来说,被人“巧言令色”的后果就要严重多了,因为受到影响的将是更大范围的人群甚至整个社会和国家。
诸葛亮曾劝后主刘禅要“近贤臣,远小人”以图兴复汉室。那么何为贤臣?何为小人?后来北宋的哲宗皇帝也问过类似问题:“安知仁人而举之?”北宋名臣王岩叟就用了孔子的话回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宋哲宗连连点头赞许。
为什么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懂的道理,却仍令那么多人不断地入其彀中呢?北宋名士苏辙总结得可谓切中根本。苏辙说:“巧言令色,世之所悦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因此,《弟子规》中说要“闻誉恐”。这就是在告诫人们,面对别人的“夸奖”、“赞美”等“巧言令色”,一定要冷静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因此就飘飘然,进而丧失了对人、事、物的客观理性判断。
现在有很多书籍和课程,不是教人去踏踏实实做事、以至诚心待人,而是教人所谓的“职场技巧”,以“巧言令色”去对待客户以获取订单,以“巧言令色”去对待上级以获得晋升,以“巧言令色”去对待同事以获得好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毫无待人诚意。若长此以往,社会必盛行“巧言令色”之风,中华民族岂不“鲜矣仁”?!
【小故事】赵高巧言令色,秦朝二世而亡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让秦朝的赵高成了历史名人。
赵高“指鹿为马”赵高,“嬴”姓“赵”氏,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后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做官,还让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按律要被处死。但赵高却以其巧言令色,最终不仅得到了秦始皇的赦免,而且得以官复原职。
公元前210年,年逾半百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倒。于是便让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代拟诏书,传位给长子扶苏。
公子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却与赵高向来不合。
赵高担心扶苏即位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将遗诏暗中扣下。意图改立昏庸无能的秦始皇幼子胡亥,以便继续掌控权力。
秦始皇死后,赵高先以巧言令色说服胡亥取扶苏而代之,再以巧言令色说服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与其合谋伪造诏书,逼得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成功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自此之后,赵高开始大肆弄权、指鹿为马、结党营私、铲除忠良、加重征役、施行暴政,终于使得秦始皇欲传之万世的大秦王朝仅二世而亡。
而与赵高合谋的作恶者亦无一善终。先是丞相李斯被赵高设计杀害并取而代之,接着秦二世胡亥也被赵高逼迫自杀身亡,而赵高自己则被其另立的秦王子婴设计杀掉并诛夷三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