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和12月都听了《雷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课。话剧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固然有它与其它作品的不同之处。《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话剧,外界对其具有较高的评价,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经典话剧,无非要告诉学生阅读话剧的策略和方法,掌握话剧三要素:空间、会话、冲突,从而实现一类书的阅读。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顺利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呢?个人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粗读与精读并重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相比,文字量大,难度大。为此,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粗读,适时允许学生粗略读一读,对整本书的内容能够有大致的印象。例如,粗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该初步概括出保尔一生的经历,经历的几段情感;粗读完《雷雨》,要初步能说出主要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粗读完《活着》,学生要能大致讲出主人公福贵的几次人生转折点。当然,整本书阅读也要注重精读。何为精读?在我看来,精读类似于专题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粗度后提出的疑惑,设置几个专题阅读,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回到文本,来来回回穿梭。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设置的专题引领学生精读,并对学生的完成境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二、静态与动态并行
阅读究竟是一个动态还是静态的过程呢?我个人认为,阅读是一个动态与静态并行的过程!动态阅读是指学生阅读时的状态,学生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各式各样的任务,有时学生还能根据任务提出新的问题或困惑。除此之外,动态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勾连作品前后的内容,完成对作品内容的重构!例如话剧《雷雨》中人物众多,周朴园、周繁漪、周萍等人物在四幕剧中都有,为更好的把握这些人物的形象特征,应该与人物相关的典型内容找出来,梳理、整理、重构,完成一个完整的前段动态阅读!与此同时,静态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11月和12月共听了8节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大多的课堂比较热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来来往往,有话可说,课堂上的讨论声也是浪高过一浪。但阅读终究是个性化的行为,有时也应该给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允许课堂有那么一会的沉静。
三、任务与情境并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提出了“大单元”的概念,要求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于是,不论是设计《红星照耀中国》,还是《雷雨》,或是《乡土中国》,有意识的设计了若干个任务,大任务之下往往还有小任务。当然,为了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还在任务中加入情境。但往往有的时候情境过于矫情,牵强附会,显得虚假,例如有位教师给《活着》设计的任务与情境是“1998年,小说《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夫文学奖,近年教育部也一直将之置于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上。1994年,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也斩获大奖,可惜并未在国内上映。时至今日,中国电影成果斐然。有关部门梳理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希望评选具有传世经典意义的电影,张艺谋的《活着》作为沧海遗珠也可参与申报。网民们更是将其票选为“中国十大经典小说改编电影”之一。你认为该影片能否入围“最佳经典小说改编奖”?或者改为申报其他奖项是否更好?”在我看来,该情境是个虚假的情境,并且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是专业的评审,更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为此,情境的设计要遵循生活实际,不可为了情境而设计情境,也要允许有些情况下没有情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