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跃跃欲言,不吐不快。当儿童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的时候,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至,妙笔生花。
这是198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小学一年级(1)班上的口语交际课《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杨再隋教授听后对于老师课例的评价。杨教授说这一课例是口语交际的经典。
这一课例于永正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呢?他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激发儿童说话兴趣。让一位女同志方老师走进教室和学生交流,并转达通知内容。之后,他引导孩子们描述“阿姨”的样子,就这样很自然把本节课的教育学目标引了出来。同时,也符合低年级(一年级)儿童的心理。接着,他让孩子们讨论“阿姨”的年龄、身高、脸上特征,于老师对于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适时进行小结。教会儿童先观察整体形象,再观察局部特征。如果说止于此是一个教学高潮点的话,未免显得单调了些,于老师不断引导孩子观察,从头发到眼睛,从戴眼镜到嘴巴下面的美人痣,从上衣到下身裤子颜色……孩子们争相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准确,说得具体。伴随着认识的深入,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在这里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于老师创设的语言氛围,使本节课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于老师有一个细节是让现场听课老师啧啧称赞的,他注意引导孩子先分述,再逐段小结,对于生说得不连贯,他总是进行引导和帮助。同时,于老师还有非常高的教学机智,比如,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哎,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生:她让你去开会。师:开什么会?生:开座谈会,要带着教学计划。师:那好,小朋友,我不给你们上课了,我开会去。(师拿出书包欲走。众笑,小朋友慌忙举手。)这个环节,老师巧妙地向孩子们暗示:转述开会通知,时间,地点。
这节口语交际课,于老师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对说的训练。一般的老师上到这里应该就会结束,因为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然,于老师对孩子们进行了一个从说到写的训练,这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所以,于老师的第二课时就是培养孩子们写得能力了。
在第二节课上,于老师由板书题目切入,教给学生如何开头,并对上节课已说过的词语,不其厌烦地重复强调。在巡视辅导其间,他请三位小朋友读了写好的第一节,即外貌,请两位小朋友读了第二节,为全班小朋友起了示范和引路作用。于老师不但善于引导,对孩子们优秀表现还能选择时机,把握好分寸的给予表扬鼓励。于老师还训练了孩子们习作修改能力。比如:生:(读)方老师。(师说明:这是题目)上课铃响了,方老师走到我们教室。(师将“走到”纠正为“走进”)她中等个儿,二十多岁,长得很苗条,脸白白的。(方插话:“小朋友,我的脸不白,请改一改。”众笑。师插话:是怎样的就怎样写。大家对照对照方老师,不合适的地方赶快改过来。”)方老师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下面长了一颗黑痣。她上身穿着紫毛衣,下身穿着牛仔裤,真帅!方老师是来送通知的,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到文教局开座谈会。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几个。
这节课教学特色十分鲜明,儿童语言训练的过程就是儿童言语交际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明确:对谁说,为什么要说,努力说得更好。学生训练的积极性高,训练的面很宽,是真正扎实的语言实践课。老师的话不多,主要是在思维导向上、层次衔接上、突出重点上进行引导和点拨。因此,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确有所获。(套用杨再隋教授对这节课的评价作为结尾。)
【菊然一得】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口语交际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