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课堂教学素养修炼》这本书,首先我们来看他的目录:
第一、内容框架设计极其简洁:
此书共分五章内容,每一章都有两部分构成:修炼内容和修炼途径
第二、有三章内容值得品读:
第一章《有效教学设计的修炼》第二章《有效运用教学策略的修炼》 和 第四章《人本精神的修炼》三章内容很实用,操作性强、对个人提升,专业成长大有益处。
第三、理论和案例结合:
每一章节不仅有来自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案例呈现,这样理论和案例结合,使生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让读者易于接受
再来听:我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培养独立自学习惯是责任和义务
“独立”指的是学生独立自学,说到独立自学我们先来看看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课改成功的几所学校的课改模式:
1、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在第一步“定向”师生共同确定学习重点)之后,接下来就是“自学”,之后的几步都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2、天津市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共有八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主学习原则。
3、江苏洋思中学有濒临倒闭到名闻全国,是因为摸索并坚决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自学模式。
我们学校:“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第一步“导入新课,自学指导”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两步都体现出了“独立自学”的理念。融入了“独立”的内容。
我的观点一: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压抑状态,作者指出当下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活跃就是新课程,于是,课堂上乐于采用显示活跃的问答式和讨论式,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在浅薄的热闹中生长着浮躁的品性和依赖的心理。这些论述在我们的课堂中好像也有类似的痕迹存在,在我的课堂上,有时为了完成课时目标、教学任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会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去讨论,会采用问答式、讨论式的方法装门面,而忽视了孩子们安静独立自学的时间,总感觉课堂太安静了,就是沉闷、失败的课堂,错误的认为,小孩子家不会独立思考,最起码不善于独立思考。我在猜想:我们有的成年人具有的沉稳做事风格,谈吐文雅,这样的较高素养,是不是与他(她)小时候受到了“静心思考”的习惯的培养?我们无论是作为家长或是教师谁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培养成“谦谦君子”“兰心蕙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之人。而这些素养的修炼,是不是从小就应该培养呢?没有独立思考,怎能沉稳下来?怎能积淀自己浮躁的品性呢?这也许是我的片面理解。
第二、开放的胸怀实现专业成长:
书中用一份研究报告告诉我们,开放的胸怀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开放的课程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产生于教师开放的胸怀,开放的胸怀表现之一是乐学,善教者,必善学,当教师既要专业,又要博学,专业是基本要求,博学是较高标准。
数学名师张齐华告诉我们实现专业成长要以书为伴;名师魏书生行千里路到处讲学,是因为他孜孜不倦的读万卷书;名师周益民告诉我们成长最为关键的方式是:除了啃教科书,还要填补历史、哲学的不足。
要想实现专业成长:除了乐学,还应该具有批判的精神,善于接纳的心态。李吉林的善纳,成就了她的“情景教育”;张齐华善纳,使他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全国闻名的教师。
我的观点二:
教师成长是漫长的心灵之旅,在这场充满挑战和激情的旅途上,让阅读陪伴左右,实现专业成长!
第三、优秀教师的成功密码:做有效的反思型教师
成长=经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两点,即经验和反思,关于怎样做反思这点论述,作者用王鉴先生在《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中的一个例子给我们指点了迷津,在这个案例中,讲课老师认为自己上的一节课因为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组织好学生课堂中的讨论。所以把这节课贴上了“失败”的标签。我们对于这位老师对自己课堂评价,也经常这样来反思自己的课堂,然,王鉴先生却认为:这节课因为它的真实性、生成性、问题性表明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一节课两种评价,原因在于站的角度不同,上课老师用的尺子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关注的是教师自己的面子,关注的是课堂教师照本宣科的所谓秩序。专家的尺子是新课程思想和理论,他关注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关注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我的启示: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要做有效的反思型教师。同时还要善于反思出自己的理论。
【菊言菊语】我的发现,我的思考――读《课堂教学素养五项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