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赐、岁币、岁贡,有什么区别?文字不同的背后,是宋朝地位变化的反映。
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率20万大军南征,所向披靡,抵达澶渊城下。
宋真宗御驾亲征,却没有决战的底气,只好签署“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送去银、绢共30万两。
后来,辽国利用宋朝与西夏作战的困境,又增加每年20万两,总计50万两。
宋朝给辽国的这些银、绢,就是“岁币”。言外之意,宋朝给辽国“礼物”,当做每年双方往来的物资,双方还是平等,是“兄弟之国”。
1038年,西夏崛起,李元昊挑战北宋,接连取得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胜利,宋军损失惨重,狼狈不堪。
北宋虽然战败,但体量很大,西夏经不起消耗。如此,李元昊主动求和,宋朝为何息事宁人,与之签署“庆历和议”,每年给银、绢、茶总计25万两。
北宋给西夏的“礼物”,成为“岁赐”。意思是,皇帝每年赏赐给西夏,李元昊是臣子,不能称帝。如此,北宋赢得了面子,下得了台阶。
1127年,金国灭北宋,赵构称帝,南迁临安,史称“南宋”。旋即,金国多次出兵南征,却被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名将打败,双方相持不下。
赵构担心岳飞迎接钦宗回来,对北伐不积极,只想赶紧议和。为此,赵构处死岳飞,与金国签署“绍兴和议”,南宋每年给金国银、绢各25万两,总计50万。
南宋给金国的银、绢,成为“岁贡”。意思是,南宋每年向金国“朝贡”,金国是上国,南宋是臣,地位很低。
按照和议,南宋皇帝还要跪下来迎接金朝国书,并接受册封。后来,双方继续谈判,才改为站起来迎接,虽说丢了面子,却也还能忍受。
无论是岁币、岁赐,还是岁贡,都是宋朝虚弱的表现。中原王朝君主,都是以“天子”自称,四方前来朝拜,接受册封。但是,南宋却向金称臣,接受国书。
北宋、南宋时期,经济发达、繁荣、科技领先,但军事不行,故而对游牧骑兵妥协,以银、绢等钱财换取和平。
对中原王朝而言,和亲、岁赐、结盟、册封、联姻,都是处理跟游牧骑兵关系的手段。其中,汉朝、唐朝选择和亲,宋朝选择岁币、岁赐、岁贡,清朝则是联姻。
那么,该如何看待宋朝的岁币、岁赐、岁贡呢?以“澶渊之盟”为例,双方维持了和平,边境没有战争,有利于各自发展,却也让宋、辽失去了进取心,放松了武备。
苏辙在《燕蓟论》中说:“宋真宗英明,适当给辽国好处,边境稳定数十年,这是汉武帝、唐太宗做不到的。”但是,苏辙却忽视了澶渊之盟后,双方进取心的丧失,最终被金国所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