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春秋谈写作谈写作丨纸上电台
关于写作,一个普通人的一点体会(下)

关于写作,一个普通人的一点体会(下)

作者: 陌上红裙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21:01 被阅读263次
    不知名的花草

    我的连载《沐桥镇的公家人》系列,它所反映的是沐桥镇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那个年代是大的框架,所有的事物,必须有那个年代的特征,比如在《老刁》中出现的“阿诗玛”和“红塔山”香烟,就是那个年代标志性的香烟,如今已很少能见到了。

    再比如写《王文娟》,我首先把王文娟设定为上海下放知青,根据这条线再延伸。

    我个人觉得:延伸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文中出现的和王文娟有关的人、物,都是横向延伸,比如上海方言,上海手表,卢矿长的女儿等。纵向延伸就是她本人的故事发展。

    总之,以她为一个圆点,把开头设计好,围绕着这个点自由发挥。也就是说,开头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可以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大家看我这几篇的开头,风格各不一样,没有雷同。写田广播员,是以“十岁的我”,因为一次拉肚子而认识了她。这样的开头,真切、自然、有趣,而且也确定了这篇小说是从“十岁的我”的视角去展开的,行文风格就必须符合一个“十岁小姑娘”的口吻,语调不能老气横秋。

    这个独特的开头,使女主人公田广播员的出场,轻快、自然。

    还有《阮部长》那篇,正如米老爹所说,我是从阮部长的姓氏发音写起,貌似闲笔,其实都是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以及沐桥镇的风土人情做铺垫的。

    王文娟这个名字,米老爹说很有当年的上海女性名字的特色。我用这个名字和我们沐桥镇那些土气的名字相比,暗喻沐桥的落后而遭到王文娟的鄙视。但王文娟最终却工于心计地走进沐桥的豪门大户,成了一幢楼的女主人,和她之前对沐桥的鄙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结局耐人寻味。

    总之,每一个开头都不是白费笔墨的,都是为下文服务的。

    写作,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这是每一个写作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开了头,后面该写什么,积累得多的,写得就饱满生动,三言两语就卡住了,再东拼西凑,凑个千把字的,这样的文,不干巴巴的才怪。当然,也不是字数越多就越好,详略得当,又生动有趣,又能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的,才是真正的好文,也是我们写作人永远的追求。

    我觉得,一个成年人的世界,有取之不尽的思考和回忆。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见闻,你若有一颗敏感的心,都会从中得到启迪,都会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我从来没有为素材而犯愁,我犯愁的恰恰是:素材这么多,可我的水平和精力都跟不上怎么办?

    就像我下厨房做饭一样,因为厨艺不好,总是浪费了很多好的食材,我真的觉得,这些素材装在我的脑海里,都被我浪费了。

    从2016年秋天到现在,在简书,除了私密的以外,我已经写了将近30万字,从开始热衷于写散文,到现在写乡土小说。这期间,我对自己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我喜欢写散文,但那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情景交融”的散文,我写不出来。因为我的水平制约着我,肚子里没有太多的词汇,也没有更多的哲理要通过我的文字传送出来,所以,我写的散文,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力量,还是意境,或者两者都是。

    我的简友虬田老师经常提醒我说:“多读一点哲学书,会对你写作有好处。”

    他写的散文,就是那种立意又高,文采又好,主题又明确的优美的散文。读过他的散文,再看看我写的那些个“散文”,从气势上,我首先就败下阵来。

    可以坦白地对大家说:我没有读过一本哲学书,缘由是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是文化水平太低,读不懂。就像我读简友盆小猪老师的文章一样,我总是读不懂,索性现在也很少去读了。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笑了,是啊!你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怎么居然会爱上写作呢?

    我的回答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莫名我就喜欢它!”

    记得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哪有什么坚持,不过是喜欢罢了。

    真的,我就是莫名的喜欢。

    今天,在来纸上电台谈自己的体会之前,我又将我在简书里写的旧文都回看了一遍。这些文字,大致可分为命题征文和自发性更文两大类。其中,有数篇获奖,有的上了简书日报,茶点故事,简书大学堂公号。

    从官场、职场、情场,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是我凭感觉,靠回忆,靠想象编出来的。

    比如短篇小说《房卡》,它是由我同学给我提供的一篇微小说改编的,它和另一篇题为《较量》的小说,都是写官场女性的。

    我本人在企业,对官场并不十分了解,但因为老单位拆迁补偿的事,长达6年的信访,和政府部门的人接触较多,加上同学、朋友中有女干部,平时,她们的言行,她们处事的方式方法,还有在影视剧上看到过不少官场女性,见得多了,写起来毫不费劲。

    三篇职场小说征文,感觉就更简单。《我知道你是谁》这篇小说,来自于有一天我在电梯里三次碰到了同一位男士;《四十周岁以下》,是我看到超市招聘广告联想到的。至于《董卿卿的素颜》,无非就是把办公室的众多人物组合起来,配上我拍的办公室图片,很多简友以为是真的呢。

    还有我写的其他的一些文字,很多故事都是边写边编出来的。用心,但不刻意,也未精雕细琢,所以,我也很难写出精品。这一点,我很清楚。

    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从文自传》里说的一样:课本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大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特别是我们对苦难的经历和接受,以及苦难给我们的感悟、启示,都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始终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转化为我们今天观察或者批判或者赞美身边人、身边事的一种角度,一种态度。阅历和经验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写文,有时是对自己一段时间的梳理和总结,比如最近简书随处可见的“简书一周年”“简书两周年”文,这样的文,我个人觉得,特别要写得新颖,写得真切,写得有意义,千万不要写成流水账。读者根本不想知道这一两年你都干了些啥,而是想知道这一两年你干的啥,有没有值得他学习、借鉴的地方,能不能引起他的共鸣,如果这些都没有,这样的文,只当作自己纪念一下吧。

    去年11月份,我的简书一周年,当时是为了交竹桃苑的作业,刚到新单位还很忙碌的我准备写一篇应付一下,但写起来后,就忘记了“应付”这两个字。

    简书一年,走过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位朋友,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记忆犹新。

    这一年里,我果断地辞去工作,回到乡下照顾九旬老父亲,在乡下的日子,我写下了《故乡的回忆》系列;这一年里,老父亲在我们五兄妹深情而悲伤的凝视中,安详地离开了我们;这一年里,因为在简书写作,我饱受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这一年里,我在简书写下了二十多万文字,我的文字居然也有很多人喜欢。正因为这二十多万的原创文字,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此刻,回忆写这篇文字时的情景,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而那个深秋的夜晚,我也是边流泪边写完的。发布后,引起了很多简友的共鸣,目前的阅读量已超过6万,点赞数2800多。就在刚才还有简友简信给我,说我的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至于评论区的留言,更是好评不断。

    现在再回看这篇2000多字的简书一周年的总结,我依然百感交集。这也是我今天在谈我的写作体会的同时,送给各位的良好的祝愿,祝愿大家写文愉快。并祝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让你的文字变现或早日改变自己的状况。比如我的简友见伊,她的散文写得特别好,已出了第一本书,被我们亲切地成为“散文女神”。

    再比如我,因为在简书写作,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翠竹婀娜:你还好歹读了个技校,俺是技校都没上一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在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中
      • 奇宁:很朴实、很有用的写作经验。👍👏👏👏
      • 聿禾:从声音到文字重温,喜欢。
      • 芸窗月影:只是莫名地喜欢!这就很好了!:+1:
      • 井底女蛙:朴实无华很迷人
      • 铁妩:依然美好!🌹🌹🌹🌹🌹🌹👍👍👍
      • 壁炉前的猫咪:重温一遍,收获满满!
      • 木头奶奶:从头到尾,从上到下,每个字都认真学习了。感觉没当个什么官浪费了。若当官应该是个亲民的好官。🌸🌸🌸🌸
      • 李晓欣:怪不得大家都叫你迷人姐:smile::smile:
      • 孟小满:重温
      • 雪花如糖:凭感觉,靠回忆,靠想象,这就是写小说的天赋呀👍
      • 流失的青春:这篇只好坐板凳了😀
      • 虬田:这把沙发是我的

      本文标题:关于写作,一个普通人的一点体会(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cz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