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万科真的毁在这个女人手上吗?透过两本书,了解田朴珺的偏见与王石的

万科真的毁在这个女人手上吗?透过两本书,了解田朴珺的偏见与王石的

作者: 林涛乱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16-07-05 09:39 被阅读362次

    有些出乎意料,上一篇送书的文章,竟然收到了七十多条的留言求书,其中还有不少安慰我的留言,脸红地没好意思放出来,但是感动早就入了心。通告各位,书在今天都已经快递走了,那些求赠而没有收到书的朋友,千万别走开,下一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首先想起你们的。哈哈。

    最近打开微信朋友圈,关键词是万科和王石,新榜刚刚公布了一个数据,在6月4日到7月4日的一个月里,微信平台共有16393篇文章提到了王石,涉及7262个公众号,其中阅读突破10万+的有148篇。如果你的朋友圈没刷出王石的文章来,你该打开GPS,定位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外太空。

    而最火的一篇现象级文章是《田朴珺撩汉往事,世界这样被走野路子的女人抢走》,阅读量已经突破百万级,而后王思聪的转发,更是助推了此文的火爆。

    这是一篇不折不扣地“黑田文”,将王朴珺雕塑着一个心机婊、暗黑妇,城府极深,手段高明,却时刻不忘为自己立牌坊,秀独立。作者像一个手持剔骨刀的屠夫,一条一条地将田小姐切成了肉沫。

    而很显然,这是一篇由立意反寻论据的文章。作者在动笔之初已下定论:万科今日境况是田朴珺一手造成的。文中大量的据说,听闻,传言,实在让人琢磨不透,这样的一篇结论反推的阴谋论文章与万科的企业之危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万科就真的毁在这个女人手上?

    显然不是。如果说王石毁在这个女人手上,也只是冷眼旁观的外人所见,而王石真实的想法,“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在这个微信就是媒体时代,流行已经和事实没啥关系,人们关心的就是现象而已。

    突然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有关电影的文章中吴念真的一句话“以创作者为主的电影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时代,商业规则被不断地颠覆,不断利用,能够被消费的,才是真正的主。

    到底万科与王石发生了什么,如果你不关心经济与股票,其实大可不必探其究竟,只不过王石存在的意义已经远不是一个企业家所能涵盖的,他的人生话题可以从一百零八个角度去写,不然,微信里那么多文章,都在换汤不换药,又何能如此强劲。

    这其中有一个可以全民无障碍阅读的角度,那就是王的女人田朴珺。“王的女人”这个词听上去是那么高冷与尊贵,而放在田的身上,却有些冷幽默的味道。因为有关王与田的故事,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红烧肉,其实一直都没有摆脱被八卦的娱乐性,无论王是多么传奇与不可复制,王的女人却以拥有争论最大的谈资超越了王。王的传奇,在王的女人身上变向的延伸了,只是这个传奇,开始走向没落。

    如果你事先并不知道田朴珺何许人也,却偶然读到田朴珺的文字,或是看过她的演讲,你会发现其实她有着不错的文笔和演讲才能。前面提到的那篇爆款文也提到她曾写过一本书,并举了不少书中的例子。但作者是为了反驳而读,我读的时候,毫无立场。


    《习惯就好》 田朴珺/著

    的确,与市场上那些鸡汤美文比起来,尽管核心都是“有梦想就去追”“做一个人生灿烂的女孩”“问问自己,最爱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唯美而空洞的内容,但是从中起码可以窥见,她是一个有着极强的目标感的人。

    在书中她讲到了交友的目的性“向身边这个人学习。我喜欢博学的人,有内涵,读书多,能给我更多的经历和阅历,能教我新的知识,能开阔我的视野。这种学习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的。”是不是脑中不自觉就闪出了王石的画面?能将自己的交友目的描述的这么详细,她在选择自己终生的朋友时,一定比这更精细与苛刻。

    不过,书中有一段还是挺让人感动的。一年冬天她和王石去纽约二手书店买书,因为买得书太多,二人又是典型的低调,便借了个小推车在夕阳中慢慢地把书推回家。不想在上坡时车歪倒在一边,书撒了一地,只得蹲在地上一本一本捡起来。接下来一句,着想惊到了:

    “我抬头看了一眼,橘黄色的路灯照耀着天空飘下来的雪,像花朵一样慢悠悠地飞舞。花瓣拂面。他看着我,笑得直不起腰来,虽然觉得自己此刻一定很狼狈,但也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一刻,我把这画面定格在记忆里,成为永恒。”

    这是爱情的画面。

    说回这本书,很明显是以名人书的套路出版的,内容无非是围绕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历程,封面三句话“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如果编在一起的话,可以是“我是独立的,不要以偏见看我待我的成长”,这么解读,可以看做是田朴珺对大众置疑的又一次回击。

    至于内容的真实性,我实在无法去寻根溯源,也没有那个能力。我只知道,一个作者,要对自己所写的书的真实性负责。书就像作者在一份份合同上签了无数次名一样,然后将合同交给每一位读者。每一次签名都代表着你要对读者负责。

    所以,与其在朋友圈浏览那些过目即忘的关键词热文,不如去读读田朴珺的书,之后再去八卦,如此,八卦也有了独立思考的特质。

    而要了解王石,恐怕不是一本书能讲透的,而如果只有一本书的机会,只能是他的自传。

    哲学家托卡莱尔说过“唯有自传才是真正的历史”。那些传记作家无论掌握了多么详细的资料,采访过多少传主身边的人,而落笔之时仍难免陷入猜测与推敲的尴尬境地。而自传则代表传记者本人既已拥有写出自己是非的勇气,不必再隐瞒未敢公之于众的过往了。

    《道路与梦想》 王石/著

    说到这,那就去看《道路与梦想》。这是市面上唯一一本王石本人所写的他与万科的故事,虽然此书初版于十年前的2006年,但今天读来,仍可以从中了解为何今天王石在面对万科如处悬崖边的未来,所表现出的令人意外的惊慌与无措了。

    这本书故事性很强,以叙事为主,很显然王石有意回避了让自己的人性与万科的发展一并呈现的方式,这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惊叹他的商业才能与惊人判断力时,很难与他的个性做太多的联想。不过,书中的故事确实精彩,万科的几个生死节点,都描写的抓人心魄,呼吸的节奏很容易变成阅读的节奏。

    而王石本人也因为他的万科而成为中国企业家最早的成功标杆。在马云,李彦宏还默默无闻之时,所有的企业家故事都是绕不过王石。他的成功也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从听从指挥到自由发挥,从借势到造势,从追求自由到拥有自由。

    正如一位读者在看完他的传记后写道“王石为什么如此珍视尊严?大约是因为许多事,要么不得不放弃,要么必须用尊严去交换”。从十年前万科的发展转过头来再看今天万科与王石面临的困境,也许会对王石的所作所为多了一份理解。

    说实话,王石在这场保“万”斗争的最后究竟会何去何从,真正关心的会有几个人呢?那些企业史作家,财经学者或是会研究一下做为案例分析整理,而更多的人,不过是因为万科与王石的影响力太大,王与田的感情太有料,而被动地被这些其实于己无干的信息包围了。

    最后,王石在书中说,他的命运是时代安排的。他用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鼓励自己:

    “我已经33岁了,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定的信心,更有我喜欢的《红与黑》一书中主人翁于连的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

    我相信,自己将在深圳实现个人的梦想。”

    可是,于连的结局是悲剧的,他死于自己的尊严,而又赢回了尊严。不知道十年前王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会与自己喜欢的于连,竟有那么几分类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科真的毁在这个女人手上吗?透过两本书,了解田朴珺的偏见与王石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sh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