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培养下一代的思考能力,那么什么是思考能力呢?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每一个人都能思考,因此真正的思考指的是:“一个人可能需要学习如何思考‘得当’,而非学习‘如何’思考。”
杜威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跟学生们说:“你们想一想,再跟老师说你想到什么?”问题就出在学生会想(思考),但却不知道“怎么想”(得当思考),所以也就只能“胡”思“乱”想。
既然要培养学生得当思考的能力,那么“训练必须依赖先前独立存在的天赋;训练和思考的方向有关,而不是要创造思考能力。”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思考。杜威进一步指出“是活动的顺序安排,而不是活动本身的知识,和形成连贯的思考力量有关。”
认识《思考金三角》
台北市立大学附小的王瑀老师在2012年提出独创的《思考金三角》教学法,为杜威的“培育思考”教育观,给出一套可落地、可操作的方法。
《思考金三角》的三个顶点是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始,接着是透过科技“让思考被看见”,然后在这些被看见的思考的基础上“扩展、转化、再应用”学生的思考。《思考金三角》是一个正三角形,不偏向任何一个顶点,学生则是位于三角形的中心。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下,学生会主动思考,使用科技来使内在思考外显,并在同侪互动中将这些思考加以扩展和转化,并能再次应用这些新的思考。
《思考金三角》教学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越来越多教师让学生使用包括反馈器、智能手机或平板等数字终端在课堂学习中,这使得“让思考被看见”变得容易,无论是反馈器按键答题或平板拍照分享,都使教师能够快速收集到所有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结果,或指派任务的完成情形。
你没想过的反馈器用法
在王瑀老师的一堂小学三年级社会《地图图例设计家》单元的一堂课上,她巧妙地运用选择题提问、学生反馈器作答的活动,展示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技巧,而且打破了一般对于选择题结合反馈器的制式作法。
课堂一开始老师以日本地图图例的修改范例提问,让学生抢权,抢到回答权力的人说明自己猜测图例修改的原因,譬如:“地图中的饭店符号从左边的图例修改成右边这样,你觉得为什么这样修改?”以抢权活动进行可以快速引起学习动机,并让学生带着好奇、疑惑进入学习状态。
以猜猜看活动引起学习动机接着是连续三道选择题让学生以反馈器作答。这三道题目在老师的预设中是由易到难,而从反馈数据也的确反映出和教师的预设是一致的。
猜猜图例代表什么地点第一题问的是冒烟图例在地图上代表的是什么地点。这道简单题目的答对率是89%,全班只有3位同学答错,老师从答对的同学中随机挑人向大家说明选择的理由。
学生先做出选择,老师再追问作答理由第二题的图例是一个“土”字,同样地学生以反馈器作答。
逐渐变难的题目这一题的答对率只有56%,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两个选项,老师分别从这两个选项中随机挑人,向大家说明选择的理由。也就是对的也说,错的也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
学生的想法开始分歧第三题的图例是像下方图片中的样子,同样地学生以反馈器作答。
更难的问题这个题目全班只有3位同学答对。老师先从答对的同学中随机挑人说明,然后列出最多人选的那一个选项的所有人,随机挑一位同学说说理由。
答对者成为极少数这三道题目每一位说明作答理由的同学,无论答案对错,只要说出原因老师都给他们加分。
为什么我把王瑀老师这样的用法叫做“你没想过的反馈器用法”?因为一般选择题反馈大多用于检测或是激发课堂对话。用于检测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教师透过它来了解学情;用于激发课堂对话则是促进个人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再以二次作答来确认对话的有效性。无论是过程性评价或课堂对话,都是基于知识点(key concept)的教学。
但在王瑀老师的这段教学中,知识点并不是重点,即使答对率越来越低学生也不会感到挫折,反而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思考,“有些图例一看就懂”、“为什么图例会设计成这样呢?”、“原来我的想法和图例的原始设计是这么不一样啊!”、“图例设计一定要能让人一看就懂,不会误解。”带着这些认知和好奇,以及从同学的发表中学习到的观点,接下来的“扩展、转化、再应用”教学就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在小组研讨和创作的活动中。
在进入下一个活动之前,老师简短归纳了图例设计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带着这些知识来设计自己的图例。
扩展、转化、再应用
杜威说:“对孩子来说,单是他正在创造一个作品这件事,就足以给他足够的刺激,让他能够专注在这项任务上。”王瑀老师的“扩展、转化、再应用”教学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让小组进行图例设计的创作。
各组接收到不同图例的设计任务,完成后各组派一位设计者上台主持“猜图例活动”,再由全班给每一组的设计评分。设计任务分成两段,第一段2分钟是个人思考时间,后一段是8分钟的团队设计时间。进行互评时,老师提供了评分标准,同学们参照这个标准,以手中的反馈器打分。
为设计作品评价看完了《地图图例设计家》这堂课,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有没有值得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有更好的做法呢?
微调一下效果更好
观课后我给王瑀老师提了三个修改建议:
① 图例设计方法归纳环节:让学生先小组研讨,再全班总结出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强加的知识。
② 图例设计创作环节:将原来个人思考2分钟和团队设计8分钟改成各5分钟。前面5分钟个人不只做思考,而是要思考后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后面5分钟将每一个人的设计汇总起来,小组相互点评并要修改出一个小组的共同作品。
③ 作品评价环节:评价是在建立学生对事物进行好坏判定的习惯和能力,若单只是提出评价标准给学生参考,实际进行评价时学生仍然只是笼统地给一个分数。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在评分表上依项给分,再以反馈器收集全班的评分。
先在评分表上评分再利用反馈器收集每一个人的打分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王瑀老师将教学做了细致化修正,包括:评分指标理解的细致度、个人作品给予足够时间完成并提醒用评分标准自我检核、选出小组作品的过程给予方法指导、思考与评论的指导。经过实际课堂验证后,也的确得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用评分标准说出完整的评论,而且说得很好。”
《思考金三角》教学聚焦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个思考力是学生自学的基础,当学生拥有较佳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师的课堂教学负荷才会减轻,也才能更专心地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达成角色转型的目标。
后记:感谢王瑀老师提供教学设计和课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