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是“使过去成为未来的一部分”;唯美,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甚至与之相敌对的生活方式”。当威廉·莫里斯作出了这样的理解,“大胆的尝试对他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

“革命的社会主义者”,甚至在他还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时候,就已经是“革命的”了。
虽然莫里斯晚年在《乌有乡消息》中指出,“老实说,我认为喜欢历史的人并不多...人们多半是在动荡、斗争和混乱的时期才会非常关心历史......”但是,显然他自己就是一个生活在“动荡、斗争和混乱的时期”的典型。
在莫里斯开始长达数年的“冰岛研究”之前,莫里斯的冰岛情结,至少已经让他成为了精神上的维京人。维京艺术家和他们的审美,这一在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群体和他们的行动得以被莫里斯挖掘、放大。这一点在《地上乐园》中,也得到了体现。
然而 睥睨我们认知的凡人
在诸海环绕的贫瘠的地上 又有几人
质量上乘的银壁 好似一支支印第安人的杯具
雕满了世人只有在梦中才能想象的巨人的轮廓
我们脚踏的实地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设想
高妙美丽 正临圣境
我们时而在翻滚的海上穿行
深陷不可名状的恐怖重围
时而在平静的云上漫步
揽过难以言喻的棉棉蜜语
而在这一切的中心
一处红金制成的喷泉
浸没在初民的古拙之中
如同黑夜里闪亮的星辰
又如白昼中明媚的太阳
抛着金 散着银
而这一切 又远非金银可以言语
这些在审美上具有高度认知,在艺术评论上津津乐道的维京人,标注着莫里斯独树一帜的浪漫。
对于中世纪传说的喜爱,对于“冰岛研究”的想往,让莫里斯开始创作他的《地上乐园》。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他就不是威廉·莫里斯,而是别的什么人了。莫里斯选择维京人有更现实的和更富于斗争的原因。
《地上乐园》中的人物不乏维多利亚时代的原型,其中,“英王爱德华”如果不是最突出的,那也是最明显的一个。
那时
我们肯定听说了英格兰的爱德华
他的舰队几乎用上了所有能游得动的漂木
正带着所有他能煽动或鞭挞的人
倾巢出动 从日德兰半岛
一路劫掠到大陆的尽头
爱德华王子,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的王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被普遍认为能够在19世纪继位。在当时的莫里斯看来,他毋庸置疑也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继承人,要将战火播撒到整个世界。
在英国人纪念英国征服世界,称赞日不落帝国女王的时候,莫里斯选择纪念一度征服英国的维京人,称赞皈依基督教的克努特大帝。当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需要一群维京基督徒登上史诗的舞台,就注定这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在《地上乐园》的故事中,维京人并不是历史上的维京人。这些维京基督徒的想往,终归还是斯威特式的。征战诸海的维京海盗船上,坐着王室、贵族、传教士、吟游诗人、水手和他们的追随者,似乎看上去,换作任何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海上民族,任何一个哥特式小说中的中世纪角色,故事也能够成立。但是,在“革命的”浪漫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看来,只有瓦尔哈拉的高洁战士堪当这样的使命,只因为
那些个征服者
他们显然还不知道
我们是一度征服极夜
用极星装点尘世的人
如果他们的生命可以增进我们的幸福
如果他们的死亡可以减退我们的劳苦
那么 我们定将比魔鬼更残忍
在《地上乐园》中,威廉·莫里斯向我们展示了何以谓真正的维京精神——永不畏战,永不厌战——如果战争不能带来毁灭,战争就将带来解放。他这个“革命的社会主义者”是精神上真正的维京人。
当主角一行人抵达文兰,从被俘虏的英国海军口中得知了英国对世界发动战争的消息,这个故事,就成为了一段发生在世界反抗英国侵略战争前夕的冒险。而文兰,这个维京历史上既真实又虚幻的殖民地,突然间成为了世界的希望。一场解放世界的革命注定要从这里发起。
昔日的被征服者,成为了今日的征服者;昔日的侵略者,成为了未来的解放者。征服与被征服,总是这样拉开和落下他们的帷幕。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不论主人公的世界未来如何,莫里斯也不再想象......
不过,在二十世纪方才登上王位,最终只做了9年国王的爱德华七世,当然是担不起征服世界这样的任务的。英国人既没有征服世界,爱德华也没有在19世纪继位。和莫里斯的幻想比起来,现实似乎更善于调侃。显然,当莫里斯意识到解放世界不能依靠维京征服者之后,他只有诉诸社会主义。《地上乐园》标志着莫里斯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当莫里斯完成了他的“冰岛研究”,浓厚的历史情结和新兴的社会主义,将结合为成熟的莫里斯主义和《乌有乡消息》。
莫里斯的《地上乐园》等早期诗歌作品堪称拉斐尔前派的唯美主义理想的代表。
《威廉·莫里斯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郑立君
在莫里斯的《地上乐园》中,独特的旁白可以形成一条独立的故事线。其中,序言卷首耳熟能详的诗篇《致歉》和卷尾的《致读者》,以及衔接它们的旁白,尤其值得回味。
致歉
我无力歌颂天堂或地狱
我不能减轻眼泪的重负
也不能将速来的死亡 变得小事一桩
我的话语 也不能使你忘掉你的眼泪
也不能再给你带去希望
我只是个吟咏虚无日子的闲散诗人
然而 当你厌倦了快乐
心却仍不满足 你叹息
你对整个世界那么友善
光阴荏苒 你生出怨念
你便越发记得 美好的日子接连逝去
稍稍记起我 我就祈祷
我不过是个吟咏虚无日子的闲散诗人
深重的劳苦 令人困惑
压弯在世上辛勤地劳作
却只赚得几口吃食的人
这闲散的诗句无力承担
所以 让我们来歌颂未被铭记的名字
他们不再遇见天日 却永远不会逝去
不然 时间会带走关于他们的记忆
我们都是吟咏虚无日子的闲散诗人
做梦的梦想家 适时而生
我为何要竭力使弯曲的变为正直
让我低吟的韵律 随着光翼跳动吧
这 就够了
向那些停留在昏昏欲睡中的人们
讲述一个不那么令人讨厌的传说
因为吟咏虚无日子的诗人而安息
所以 地上乐园
如果你在正确地阅读 请原谅我
谁竭力去建构一座快乐的神秘岛
面对钢铁洪流的汹涌波涛
我的心都被撞得七零八落
大海中咆哮的怪物
大能 可以杀死它们
而不是吟咏虚无日子的闲散诗人
忘却
请忘却那烟雾缭绕的六国
忘却
请忘却那蒸汽活塞的蠢动
忘却
请忘却那城镇传播的丑态
然后
想想
马帮带走的昏黄
伦敦的梦想
精微 明白 纯粹
想想清澈的泰晤士河
环绕着它的绿色
想想桥下拍打着河堤
生机盎然的绿色
击打着黎凡特的龙骨
从紫衫木上整段截下
伯罗奔尼撒的瓦罐
珍藏着远海的香料
佛罗伦萨的布
伊普尔的餐巾
布鲁日的华服
圭那亚的熏肉
在拥挤的码头附近
还有一支转动的钢笔头
其间
当留下充盈着韵律的空偶
致读者
想想看 读者们
不久前我还有幸置身鲜花盛开的国土
美丽无以名状
我从那里带回了膝下的花朵
她们并非被我摘下
既不大新鲜 也不太亮丽
可是既然她们关心我的快乐
愿意躺在我未成的书页里
随着书本的完成 默默凋零
她们娇嫩的花瓣已经枯萎
干得非常彻底
没有了她们曾经可爱的颜色
没有留下哪怕一丝一毫的气息
然而 书已经成了
从这些黯淡的污渍中
总有人可以突然发觉她们曾经的意义
她们躺在书中
就像死在颤抖的枝叶上
就像在风中渐渐凋零
看见她们躺在这里
你或许忍俊不禁
但请记住
未曾有对人的轻蔑
可以杀死那颗热爱唯美的国土
欣赏她们故里的心
因为
在那片一度鲜花盛开的草场上
她们激情似火的花瓣
还会再度绽放
就像夜晚
总是被无名地点亮
另外 我想
你也应该知道那片美丽的花圃
因为她不仅是夏天戴在身上的宝石
不仅是春天装点绿意的金珠
不仅是秋风闪烁的浮华
丰收之年
她却有些害怕那些白色的征服者
所以 在这些页里
我逐月编排进这些花朵的一部分
虽然她们早已经枯萎
但曾经她们也像这样
被春风带到那片可爱的草场
而那变幻的土地是我们的国土
而我 曾经有幸站在那里
它是对雪莱有关诗人之主张的一种摒弃,是对济慈为获得完全诗人意识与责任之斗争的一种拒绝。
《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者到革命者》汤普森
我想,现在我们已经有理由补充和完善汤普森的评论。《致歉》是莫里斯向雪莱和济慈等传统派浪漫主义诗人致歉,他不得不指出,过去有关诗人的主张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支点;《致读者》是莫里斯面向能够通过《地上乐园》与他产生共鸣的读者,将“伦敦的梦想”寄托于他们: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异乡人”。

《地上乐园》,是对威廉·莫里斯思想转变的一次成功的宣言。
20/3/25
写在威廉·莫里斯186周年诞辰的第二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