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雁塔敲钟

作者: 秋天2021 | 来源:发表于2023-08-31 11:57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预约了西安博物院的门票,主要想去看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的小雁塔。虽然暑假已过,并且今天不是休息日,来小雁塔参观的人也不少。

算起来自己在西安居住也有18年了,今天真正踏进小雁塔的大门还是第一次。以前数次从它身旁经过,我也是和许许多多匆匆而过的行人一样,从不曾静一静、停下自己的脚步。如今的小雁塔,已经是国家4A 级景区,是要来看看它了。

小雁塔的游人 绿树掩映的小雁塔

我们乘五号线在南稍门下车F口出,来到小雁塔北门。主路两旁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进的院落,迎面是并排站立的两座石碑,碑刻上记录补修荐福寺的时间是1811年,还有捐献者名单。碑刻字迹斑斑,很多地方已经褪皮脱落,像是诉说着那些尘封的往事。来到北面的白衣阁,踏着青砖铺就的窄窄楼梯,来到二楼回廊。就见到南面屹立的小雁塔,塔身斑驳。抬眼望去:小雁塔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又是那么高。想起那句“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的诗句。

小雁塔建筑造型是我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和大雁塔一样,都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小雁塔地基前,竖立着两块石碑,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立的《补修荐福寺宝塔记》碑和雍正十二年(1734)所立的《荐福寺来源碑》;因为小雁塔正在修缮中,只能远望它了。

沿着主路继续向前,院落里的四棵古国槐,吸引我们的视线。 它们在风雨中伫立了1300年,远处传来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往事云烟。

院落中的古槐树

继续向南走,左右对称的石赑屃驮着的石碑,正静静地望着过往的游客,碑刻记录着荐福寺的前世今生:明成化八年(1473)所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和北宋政和六年(1116)所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大雄宝殿还在修缮,它的南侧,竖立着四块石碑。从东向西依次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所立的《礼部劄付及荐福殿堂图》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所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明天顺二年(1458)所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

石碑(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往南走,和白衣阁呼应的另一座二层楼阁,倚靠在木格门窗前,向东望去,雁塔晨钟四个大字跃入眼帘,西边对称位置的大鼓早已不再,只隐约可见“暮鼓”二字。雁塔的钟声穿越千年,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过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梦;又似乎在彰显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盛景。

花十元钱,敲响大钟,把我的祝福传递,祈望平安和好运。绵长悠远又神秘的钟声,荡开去再荡开,仿佛照见了一千多年前,在这里流连的身影。

雁塔晨钟(图片来自网络〉 敲起大钟

从楼阁上下来,穿过一片绿影婆娑的竹林,眼前是开阔的休闲绿地,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荷塘的玉带桥上拍照留念,老人在石凳上小憩打盹,孩子们在嬉戏。看时间不早了,我们马不停蹄地继续到后面的博物馆参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小雁塔敲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xz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