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五(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为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三(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为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八(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为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六(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为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四(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十(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十五(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容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九 (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十七(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
-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十八(作者:三圣小庙)事先声明,以下内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44555/1a2c48a6d36a1fe8.jpeg)
我没在酒厂干过,也从未从事过与此相关的工作。要说仅有的关系,就是曾经注册过几个酒的商标,以为哪天能卖个好价钱,其实是做梦啊,现在注册证还在箱子底躺着呢,呵呵,年轻时候,都想着飞来横财,想着不劳而获,咱也不能免俗,哈哈。
这里酒厂多,酒鬼也多。尤其这几天,过年了,酒鬼算是得了令了,敞开喝。
这边对酒鬼的认识是这样的,一次能喝很多不算能耐,因为能喝的人忒多,真正能喝的不是一次喝多少,而是一天能醉几次。早上喝多了,到了午饭就醒了,从头再喝,而且还得喝醉,到了晚上还是从头再来,而且越战越勇。这样的,我们称为酒神。
但出个酒神不容易,从酒鬼到酒神的路上有酒精中毒这一关,就是到开饭时间不喝酒就没精神,而且手抖腿抖,帕金森综合症似的。这样的人俯仰皆是。
我们街口一卖包子的,一大早就得半斤下肚,不喝干不了活,他那喝的不是酒,酒是他的药。
过不了这关的,我们土话叫“喝烂酒的”
真正令人尊敬的是那些,什么场合都不喝醉,反而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自己能把自己灌醉的。
有一个老同志,是公认的酒神,甭管啥时候只要有酒局需要应酬的,都能陪到底,而且人前没醉过,从不出洋相。好饮但不滥饮,冬天时候,给自己弄包花生米,一块酱牛肉,一茶缸自己窖存的酒,从新闻联播开始能喝到晚间新闻结束。
这喝慢酒的功夫最能体现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好酒。原来没有超市概念,都是商店,就是一进门有柜台,掌柜的站后面,要啥给你拿的那种。掌柜的一般就是店主,柜台后面一坐,面前放一小杯酒,从早上开始到晚上收门,这个酒杯里不能空,隔十分钟半小时的嘬一口。没有菜,就算弄点花生米,也不能放柜台或人能看见的地方。为啥呢?不是有啥规矩,而是你弄碟子小菜,有熟悉的顾客来了,这个尝一个,那个尝一个,等不到太阳落山。所以你啥时候去,柜台就只是一杯酒,干干净净。等到打烊,最后抽口大的,回家吃了晚饭就睡上了,所以这喝慢酒还有这一个共同点,每天起床都很早。
这种喝慢酒的功夫我一直较佩服,但学不来。估计也和那时候单调的生活有关,没电脑没手机,电视也是很稀罕的东西。一个人坐在柜台后面干啥呢,就喝点酒。大凡这样的,酒量不见得有多高,酒徳也未必高尚,但品酒都有一套,酒与酒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是浅尝即知。
这喝慢酒的都有共同嗜好是爱杯子,酒杯是他们的好朋友。用惯了的杯子珍惜着呢,万一被谁给摔了,那可得伤心一段时间。
小时候看《笑傲江湖》,有一章叫《论杯》,很有意思。虽然过于神话,但说明杯子对爱酒之人的重要,想来金庸一定遇见过或者自己就是爱酒之人。
杯子不一定有多名贵,大多是普通的瓷杯或玻璃杯,我们叫“酒盅”,以每盅半两为宜。也听说谁谁有古董杯,但没见过。见过的就是一般的杯子。这些喝满酒的喝完了酒,都要仔细的涮杯子,如果不洗,两天下来,杯沿上就满是污垢,所以必须喝完就洗。
装过酒的杯子不能见热水,哪怕是用温水洗,都会有持久不散的酒臭味。所以不管天多冷,得把杯子放冷水里泡一下,然后用干毛巾擦,使劲擦。擦完用毛巾包起来,放在固定的地方,第二天打开了就能用。
用毛巾包起来的目的不是爱惜的表现,而是怕放一夜又尘土给弄脏了,其实也是懒惰。
但这程序天天做,酒是喝了一坛又一坛,毛巾也换过好几条,而杯子还是那个杯子,这就有了感情了。
一个好喝酒的人,假设一天半斤,一年就要180斤吧,就是30箱,假设一个人喝了十年,就是300箱,码起来也是很壮观的。而不管喝过多少酒,都是这个杯子一口一口的伺候着,怎么不珍惜呢。经常有老人说,别看我这杯子不好,但陪我半辈子了,给十箱茅X都不换。就透着那个劲。
其实这些习惯我们也有,一般在家喝酒用哪个杯子就常用哪个杯子,万一哪天没找到,还的找一会才罢休,爱杯子,我们都有这情绪,不过不如人家喝慢酒的对杯子的感情深,真挚。
多年以来,白酒过度营销的后果是,很多人把酒的品质与价格划上了等号,价格越贵酒就越好的概念同时也在暗示便宜的就不好,延展出来的歪理是,我们喝着孬酒却只能怪自己钱不够多,而不是怪抬高价钱的没良心。
因此,要说哪个酒可以喝,这个提问也可以回答,但要说哪个价位的能喝,这个就没法回答了,因为能喝与否和价格没有任何关系,一个自由定价的商品,价格与品质早已背离。
十元,二十元的酒,未必就是贴近成本,假如这是一瓶固态发酵的酒,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固态发酵的生产过程中来计算它的价格是贴近成本的。而问题是现在是市场上100元以下的没有一瓶是固态发酵的。
我的表述中能喝的就是指原酒,也就是术语说固态发酵的,这是最低的标准,首先是符合这一条,是固态发酵,然后才是这些固态发酵的哪一个酒厂的产品更好。
其实国家早就要求酒企要在产品上注明,酒是固态发酵还是液态发酵。液态发酵,就是酒精勾兑。但现在没有一家企业在认真执行,就算执行也是拿这个做噱头,欺我酒徒对鉴别真假无能为力。
如果有一天,法制的进步,使白酒的产品必须标明是否固态发酵,那么这就简单了,首先是液态发酵不能喝,只喝固态发酵的,界定了这个标准后,接下来就是选择谁的便宜,谁的好喝。
希望这一天终会到来。
现在酒企都在研究经销商,都在想方设法的赚钱,不管这个钱是怎么赚来的,反正有奶便是娘。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目的都是一样的。国企起码还是有所顾忌,在过渡透支自己的金字招牌时,也有维护之心。而私企就不同,只想火一把,赚快钱。
比如大品牌的开发酒,这些开发商拿到产品以后就靠招商销售,相信不少看到帖子的筒子被这也业务代表忽悠过。这些酒商的招商目标很明确,两个条件:一完全没有白酒从业经验的。二在当地有社会关系或官方背景的。
没做过酒的好忽悠,因为他不懂,在某某大品牌的大旗感召下,很容易就被说动了,而又有官方背景的就最好了,有人脉又有资本。这个人可以不是书记市长,但随便哪个实权单位的一把手,这个生意就好做了。而一般做的基本都是这些一把手的亲戚,不管他是洗钱也好,正经创业也好,反正他们是这些开发商的首选目标。他们有钱,有权。能把垃圾卖到黄金的价钱。
国企也好不哪去,按说一个产品的代理商,必须在当地有一定的商业基础,比如有一批销售队伍,流通也好,餐饮也好,有自己的商业关系以及售后等等。但现在他们招商其实不看这些,重点看的是你是否有钱,你一次能拿多少钱出来。就是在赚代理商的钱,好在这个赚完了,还有下一个,中国人是骗不完的。
一般大品牌都有自己的主要市场,中国那么大,其实前几名的大牌子,各自的市场都有重点,某个城市的老百姓就认某个牌子的酒,那么这个市场就得重点保护,说具体点就是严防串货。
因此,博弈来了。
按说北京的酒企在上海的代理商,应该是上海人,但现实可能是上海的代理商不仅是北京的人,还可能是酒厂某个官员的亲戚。他之所以去上海代理北京的酒,目的不过是再发回北京卖。因为北京是这家酒厂的重点市场,老百姓都认,只要稍稍便宜些,就很快完成销售任务,拿到返利。这就是串货。
酒厂也知道这点,所以都有严格的罚则,其实就是告诉代理商,别被逮住,逮住我就要没收你的品牌押金。
这个事情反过来讲,其实就是越是喜欢我的酒的老百姓,越是不能让你买到便宜的。
这很奇怪。你开个饭馆,有熟客天天来,你也得大打折吧。卖酒的就不这样,你越喜欢我就越是保护市场,这就是“利益最大化”。
其实这始作俑者就是酒厂,你乖乖的做好你的重点市场不就好了吗,为啥还要在不可能卖火的市场发展代理商呢?你就是贪心,就是想多赚点。而这些你清楚了解的目的本不纯的代理商就是要赚你的差价,你其实就是想再反过来罚人家钱,总之就是钱钱钱。
酒企不会因为你支持他的产品而优惠你,反而因为你喜欢,所以更加贪婪。
现在酒厂,尤其是国企的那几个大品牌,都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各省省会设有“团购队伍”,这个最可笑呀。
所谓团购,就是以一次购买数量的巨大而取得优惠的价格,团购的目的是买个便宜。所以美团网才火呀。你白酒企业要想搞团购,你直接在网上搞呗,为啥要在各地搞团购队伍呢。因为他们所谓的团购,不是要卖的多,而是要卖的贵。
其实,他们的团购队伍,是名符其实的“直销”队伍。
一大群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到各个单位跑,就是奔着一把手,奔着企业主,承欢献媚。而这些买酒的,貌似团购的酒水,其实不仅没买到便宜的,反而买的是最贵的。当然,他们可能也知道这是贵的,但他们依然乐滋滋的喜不自胜,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花了冤枉钱,而他们其实在乎的并不一定是钱。
权贵们的心态,咱们小老百姓理解不了,也无从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