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班开始之前一直想写篇关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一是缘于读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文中记载他与叔叔的感情,在他初中到上海读书时,叔叔带他逛旧书店时,发现一本颜真卿字帖,就是《祭侄文稿》,当时叔叔还不是特别了解颜氏一家的故事,但是一看到《祭侄文稿》,竟然双手颤抖,表情大变。
文革期间,余秋雨先生的叔叔因为读过《红楼梦》而被放进垃圾车里游行批斗,反抗无门,不愿受此侮辱,被逼割腕自杀。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引用《祭侄文稿》的四字句,这一顿一泣、一步一哭的恸人节奏,句句血泪,当时就引得我止不住泪流:
“土门即开,
凶威大蹙。
贼臣不救,
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泉明比者,
再陷常山。
携耳首櫬,
及兹同还。
抚念摧切,
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
卜尔幽宅。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饗!”

二是缘于看到网上报道说,被誉为天下第二大行书的《祭侄文稿》,本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一月被借于日本展出。
众所周知,纸质的文物展出一次损伤一次,这个稀世珍宝一直是禁展的。这次却被日本借走,引发政治方面的众忿自是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是,这篇《祭侄文稿》创作背后的悲壮史再一次把我们拉回到一千多年前。
当时是唐朝的安史之乱,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与堂侄颜季明落入叛军之手。叛军为逼颜杲卿投降,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其子颜季明的头,他宁死不降,最后被割掉舌头,斩断双手,凌迟处死。
两年后,颜家才被表彰,颜真卿派人寻找堂兄与侄子的尸骨,最终只找到侄子的头骨与堂兄的脚骨,在安葬他们时,面对亲人残缺的遗骸,颜真卿满腔战乱之恨,心中又充满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悲痛欲绝,难以自制,真情无以言表,诉之毫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此中的悲,痛,恨在笔尖凝成浓墨如血。

(以下内容摘抄)
知道这桩背景再细看此帖,情满无声,溢于字里行间。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有变化,但前后一气呵成。
前十二行主要叙述个人身份以及其侄季明生前的各种情况,感情起伏还不是太大,因此写得规矩、圆浑。
从:尔既” 至“天泽”这一段直接写出了季明父子的功绩与牺牲。于是感情迸发,悲愤如潮涌般而至,达到不可遏制的地步。
写到“贼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一个小小的停顿,暂时抑制住了这种悲痛的心情。这几行字打破了之前的规矩,变得错落参差,时而迅速,时而迟缓,精神恍惚,时有错误涂改之处。
谈及其侄的骸骨只剩头颅,心痛不已,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字字血泪,心痛难抑,最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千年之后的今天,从其删改涂抹之处,我们仍可以体会到当时颜真卿的悲愤与沉痛。尤其那句“贼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可谓字字血泪,让人不忍卒读。颜真卿家族真乃一门忠烈,平生高风亮节,大气凛然,其精神气节俱反应于翰墨之上。
今天读《祭侄文稿》感叹英雄血泪,掩卷沉思,仿佛感受到这场穿越千年的风云动荡。书法之美,不仅在字,更在其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