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教育再相见散文
让仪式感带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教育随笔)

让仪式感带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教育随笔)

作者: 数学老师的文字小院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08:54 被阅读13次

    让仪式感带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

    文/蓬溪绿然国际学校 郭强

    想写一篇关于“仪式”的文章已经很久了。

    想法起源于一个初春的下午。我们百无聊赖的四个伙伴,驱车到了离县城二十余里的高洞尼众禅院。春阳带着万千和煦与温暖洒在我们身上,古色古香的庙宇在泛着清波的小河边静静矗立。

    看惯了各种庙宇的我们目光难得在红黄相间的雕梁画栋上聚焦。东瞧瞧,西望望,信步闲走,一行四人走到了禅院的念佛堂。

    佛堂前一个头发反梳、皮鞋锃亮,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正向着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尼弯腰敬礼。隔得较远,听不清他们说了什么。一会,只见这个中年汉子摸出一个红包,递给女尼,女尼双手作揖回礼,然后很自然地收下。这整个过程中,男子面色虔诚。

    正当我们以小人之心揣测这个男人的目的时,一阵梵音吸引了我们。那是从念佛堂里传出来的。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弥弥之音隔空传来,不知怎的,那声音里的厚重、清越之感竟如此和谐共鸣,绵绵不绝。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向里面望去,数丈高顶的佛堂分为两个大厅,左右各有一列信徒在三四位身穿黄色袈裟的女尼带领下,在几排蒲团之间缓步前行,众人鱼贯而行,口里念念有词,我们仔细聆听,方才辨别出是四五种不同音律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唱词。每个人脸上都书写着安静、祥和、古井不波般的专注。我们询问守门的女尼,我们是否可以进去跟随行走。女尼看看我们,带着我们从后门进去,刚跟在队伍后行走几步,大家就停下来了。我们跟模跟样的盘腿坐在蒲团上,嘴里念着“阿弥陀佛”,一遍遍的重复着,渐渐地,身心也放松下来了。

    这时,突然一个词语从我心底蹦出来——信仰,对!就是信仰!

    其实,中国人的仪式感不强,追根溯源,是信仰缺失。

    因为缺乏信仰,所以我们面对贫穷苦难,缺乏同情和救助;因为缺失信仰,我们面对青山绿水,肆意破坏;因为缺失信仰,我们评价幸福,成为了金钱至上......

    其实,中国不缺乏仪式。自古以来就不缺乏!

    无论是饭局中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尽心尽兴,还是大军出征时的烹牛宰羊;无论是国歌声中的庄严肃穆,还是激情誓言中的热血沸腾;无论是诵经念佛时的虔诚归心,还是婚礼上相知相守的承诺;甚或是有着浓厚封建色彩的朝王拜帝前的沐浴熏香......那一刻,我们的仪式感满满。为什么呢?只因为那时的我们充满深深地信仰之情,那时的我们心是静的,情是真的,爱是诚的,意是切的,血是热的,志是壮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在各种文章里词不达意地表达着自己对教育与生活现象的粗浅见解。因为我深知: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它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在学校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我们祖国的未来们在升旗仪式上嬉笑;在激情宣誓时打闹;在路队行进间疯跑;在别人讲话时粗鲁打断;在就餐时随意转动餐桌,爬高上低,肆意夹菜;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与父母师长嘴仗拳战针锋相对......

    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信仰的缺失。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粮食来之不易,应对我们果腹之物充满敬畏,那么他们的浪费会少很多;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公共资源不是个人财产,那么他们一定会遵守公共秩序;如果爱国爱家的思想深入骨髓,那么他们在听到国歌声,看到五星红旗升旗一定会心怀感恩,庄严行礼;如果我们告诉他们,长幼有序,他们一定会变得活泼而有礼;如果让他们知道誓言是让他们的今天和昨天有一些不一样,那么他们定会在宣誓时带上感情,而不是只有声嘶力竭的呼喊;如果......

    可惜,生活中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想到了高晓松母亲张克群女士说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是呀,我们用什么走向诗和远方呢?

    从我们缺失的仪式感开始吧!

    看书时,搬一方书桌,沏一杯清茶,无论是独处还是书吧,着装整洁,再看,你的心情会好很多;

    吃饭时,摆一套自己喜欢的餐具,碗筷杯盏勺碟齐全,你定然会胃口大开;

    会客时,梳理妆容,既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

    工作时,打扮整洁得体,让上班的心情变得充满期待......

    对呀,期待!一如《小王子》里面那只聪明的小狐狸所说:“让今天变得和昨天不同,让这一时刻变得和平时不同,这就是仪式!”在仪式开始之前,我们满怀的期待会让我们变得兴奋,变得充满激情,变得如初恋约会般心里的小兔不停的跃动。

    又想起了文章开头看到的那位虔诚行礼的中年人,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那一刻他的情是真的,心是诚的;想到了那两列信众,只因为心存“念佛一句,罪灭河沙”的信仰,他们在那一刻,心灵纯净如水;想到了我们祭拜英烈时献上的花圈;想到了少先队员国旗下的队礼,德国总理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跪拜......

    其实,我们需要看到这些,更需要做到这些。真的需要,需要仪式带领我们怀揣如诗般的心情,走向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仪式感带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教育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id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