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资历还算可以的非专业“体育迷”来说,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是万万不能错过的。
对于名称虽是“2020东京奥运会”,实则是在2021年才进行的东京奥运会来说,与上届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31届夏季奥运会的间隔,整整过去了五年。
虽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但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体育人士。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体育运动,而且,凡是体育项目没有不喜欢的?
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回答。那是从小就对体育运动培养起来的兴趣。
从站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鼻涕拉瞎”地看冰球比赛,看速滑比赛的那一刻开始,便对体育比赛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这还不算是重点。
重点是,天生对靠自己实力吃饭的运动员们,有一种特别的崇拜。
凡是不靠“嘴炮”,当然与“娘炮”也一毛钱关系没有的东西,我都喜欢。
不能不说的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对现在喜欢的写作也有不小的影响。
无论是说,还是在写,都得顾及旁人的感受。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保不齐顺嘴胡侃的哪一句话,或者没有太走心发布的哪一段文字,会影响或误导到听者和读者。
语言和文字是传播信息的程序和密码。一旦接收到了,特别是当你很小时候就进入到了头脑,就很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的根深蒂固。
当然,这不包括已经把脑子里面的已经过时了东西,还有拼着老命倒出来换一换本事的高人。
很幸运,自打有了理解能力开始,从家长到师长,都在尽他们所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传递给我的都是他们自认为很有用的东西。回过头细细数来,有些还远远不止是只重复了三遍。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小到大这几十年,很受用的点拨,大抵都是来自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常挂在嘴边的唠叨。
至今,母亲的那句“不孝顺的人千万不要交”,仍然是我识人交人的不二选择。而且还屡试不爽。父亲饭桌上、电话里的那句从不会少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成了无时不刻不在敲打着自己的警示。
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只言片语,都会有意无意、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成为我们批判地吸收外界所有信息的皮毛,但终究还是为我们在做判断、做取舍,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里面,无不打着他们的烙印。你是不能因为母亲丑,来否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原产地的。
你的基因不会因为你的乱码,而改变你的辨识码。
假如没有家长和师长们,那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告,我们甚至都不可能有“修行在个人”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