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附】【转述阐释】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主心骨,此章予以引申细化。
得道之人顺遂自然天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既不伤害人,也不受人伤害,既不被人厌弃,也不会摒弃他人。这是活在世上的一种大情怀,容纳众物而不纷扰。比如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善人”,于是就有所谓的“不善之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组关系呢?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可以成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却只能作为善人的借镜。
在日常的交往中,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尽力做到“善言无瑕谪”。例如不要过多地谈论自己。自己说自己太多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了虚荣而自夸,二因自卑而自责。这样的话题既会让你失去对自己的准确判断,也会为听着对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你处于显赫的位置,那么注意到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你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而在这样的公众场合,只要你稍微显露出哪怕一点点的虚荣或者自卑,就会被关注你的人捕捉到,他们会把你当做愚蠢的谈资。另外,在朋友面前要尽量少谈论他人,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失谨慎。你的某句话很可能被认为是曲意奉承,或者出言不逊。这会增加使你陷于尴尬的概率。
——作者:简书好友—-十年一觉扬州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