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这幅画作,是让我想起很多的……
童年时,回到奶奶家,吃饭时,奶奶总是说:“趁热吃!”大伯也是这句话:“趁热吃!”
少年时,住在姥姥家,吃饭时,姥姥也是这样一句话:“趁热吃!”到大舅家享受招待饭,舅舅、舅妈同样是:“趁热吃!”
中年后,回到故里看望年迈的二伯、二娘,吃饭时,这“趁热吃”,仍是最简短的招待话语。
••••••
今天,温饱富裕后的今天,借着知彌先生这幅绘作,回想那早年时一幕幕“趁热吃”的生活景象,不禁泪流满面了••••••不仅是那困苦的岁月逝去了,如此饱含爱意的话语之人也已故去了••••••人生不在,话语不再时,最简短的话语也是弥足珍贵的!
由之,我更加倍感知彌先生所言之语的深意:“长大之后才知道,只有真正关心你吃饱、穿暖的人,才会对你说‘趁热’。”
第一遍通读知彌先生绘著《君自故乡来》时,见到这幅《趁热》,我给出的评价就是:心画!画心之作。今天再次读思之,我的思维不仅活跃在“爱心—关心”上,也颇有转折地到了“知心”上。
鲁迅先生曾有诗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样诗言的思想,该是极为经典地表达了“知心”的最可宝贵。我们要知道,从二十世纪初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一直是处在“寂寞人生”中的。他在《呐喊 • 自序》中有一段最让人深思的表达,我们不妨在此读思一下: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我以为,如果没有这样一段话语思想作为逻辑前提,那么,是不会真正地、深切地理解鲁迅先生所诗言的“得一知己足矣”并“当以同怀视之”的。
在当今“利益为重”的社会生活中,似乎“知心”不甚难,其实否也!社会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丰富,人的思想与情感越是走向细腻深刻,真正的“知心”越是难,“知己”更是不易寻求。“理解万岁!”该是表达了这样的“难度”与“珍贵”。为什么“理解万岁”呼声不多不高了?我想,大概是“知难而退”,或者,放弃了某种程度的寻求,以至于但求“自我理解”了。
我这样分析而说,不是“消极论”,而是更加强调“人生得一知己”的宝贵,更需要“当以同怀视之”的人生作为。
这就是我的“趁热”之再思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