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文化艺术之家
读知彌 | 知心的“画”

读知彌 | 知心的“画”

作者: 眺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22:34 被阅读0次

《趁热》这幅画作,是让我想起很多的……

童年时,回到奶奶家,吃饭时,奶奶总是说:“趁热吃!”大伯也是这句话:“趁热吃!”

少年时,住在姥姥家,吃饭时,姥姥也是这样一句话:“趁热吃!”到大舅家享受招待饭,舅舅、舅妈同样是:“趁热吃!”

中年后,回到故里看望年迈的二伯、二娘,吃饭时,这“趁热吃”,仍是最简短的招待话语。

••••••

今天,温饱富裕后的今天,借着知彌先生这幅绘作,回想那早年时一幕幕“趁热吃”的生活景象,不禁泪流满面了••••••不仅是那困苦的岁月逝去了,如此饱含爱意的话语之人也已故去了••••••人生不在,话语不再时,最简短的话语也是弥足珍贵的!

由之,我更加倍感知彌先生所言之语的深意:“长大之后才知道,只有真正关心你吃饱、穿暖的人,才会对你说‘趁热’。”

第一遍通读知彌先生绘著《君自故乡来》时,见到这幅《趁热》,我给出的评价就是:心画!画心之作。今天再次读思之,我的思维不仅活跃在“爱心—关心”上,也颇有转折地到了“知心”上。

鲁迅先生曾有诗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样诗言的思想,该是极为经典地表达了“知心”的最可宝贵。我们要知道,从二十世纪初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一直是处在“寂寞人生”中的。他在《呐喊 • 自序》中有一段最让人深思的表达,我们不妨在此读思一下: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我以为,如果没有这样一段话语思想作为逻辑前提,那么,是不会真正地、深切地理解鲁迅先生所诗言的“得一知己足矣”“当以同怀视之”的。

在当今“利益为重”的社会生活中,似乎“知心”不甚难,其实否也!社会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丰富,人的思想与情感越是走向细腻深刻,真正的“知心”越是难,“知己”更是不易寻求。“理解万岁!”该是表达了这样的“难度”“珍贵”。为什么“理解万岁”呼声不多不高了?我想,大概是“知难而退”,或者,放弃了某种程度的寻求,以至于但求“自我理解”了。

我这样分析而说,不是“消极论”,而是更加强调“人生得一知己”的宝贵,更需要“当以同怀视之”的人生作为。

这就是我的“趁热”之再思索。


相关文章

  • 读知彌 | 知心的“画”

    《趁热》这幅画作,是让我想起很多的…… 童年时,回到奶奶家,吃饭时,奶奶总是说:“趁热吃!”大伯也是这句话:“趁热...

  • 读知彌 | “吃了么?”

    面对知彌先生这幅画作《饿了么》,我就来写一篇《“吃了么?”》。 “饿了么?”除非特殊生活状态下还会互问,温饱富裕后...

  • 读知彌 | 魂牵梦绕的具象

    如果给魂牵梦绕一个具象,在我,那就是炊烟了。我想,与我同一年代的60后也是“同一律”而不会反对的。 现在,居城池楼...

  • 读知彌 | 自带的干粮

    炊烟,最是故乡图景中的典型形象。让人忆想绵绵。 故乡的炊烟中,定会有烙饼的味道。让人回味念念。 所以,我认为知彌先...

  • 读知彌 | “神笔”与“心曲”

    “一直想要一支‘神笔’。画什么,什么就能成真。” “只不过,倘若真有这么一支神笔——我大概还是最想让心电图,重新再...

  • 读知彌 | 不再旁骛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有两个多月时间了,“宅”在家中,“心慧者安”了么?学会了没有“心慧者安”? 这是我今天再读再思知...

  • 读知彌 | 虚心,不大容易

    纳凉取暖,在“人间事”中,都是季节性的为大。今天如此,过去亦如此。 知彌先生绘著《虚室》,即取意象于冬季的采暖物—...

  • 读知彌 | 深切情思的追忆

    《桃李不言》是为知彌先生“父子之情”的第四幅绘作,也是《我的父亲母亲》这一篇章和整个《君自故乡来》一书的最后一幅作...

  • 读知彌 | 那时的乡间庙会

    知彌先生这幅画作《不甜不要钱》,让我忆起了青少年时代的许多,“冰棍箱”中可谓有我“记忆的百宝”。 首先是徐水县城关...

  • 读知彌 | 甘蔗,谗的慌!

    确如知彌先生所言,“甜是种‘幸福’的滋味。”所以,画作《人生滋味应如是》以甘蔗为典型意象就是非常动人心了。 “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知彌 | 知心的“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nh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