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陪育课程第八课

家庭陪育课程第八课

作者: 秀琴sukin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12:24 被阅读0次
    第8课作业
    不会爱,爱变伤害。

    天底下不爱孩子的父母,大概是极少极少的,天底下不爱父母的孩子,更是极少极少的。

    既然彼此深爱,为何又有那么多的伤害?那么多的相爱相杀。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很多的挫败感和委屈感,我这么爱他,可孩子却说: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晓明有句流行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爱是一种感受,不是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我感受到了什么。

    第8课里,陈老师讲到戏剧三角: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真的是在这三者中演绎的非常“认真”。

    NP型父母,首先是上演拯救者的角色,当拯救不成功,就会陷入受害者角色,为了找回平衡,变成迫害者。迫害后内心愧疚,又用拯救者来补偿,如此循环。

    陈老师说:进不进三角,是自己的选择。

    那些没有觉知的日子,真是逢戏必接啊,我哪有什么选择,只是被惯性带着走,戏来了就演,遇坑就跳。明明很累,很痛苦,可就是不想走不出来,因为至少这种方式是自己熟悉的,是安全的,而要改变,需要跳出原来的“坑”,未知,不可控,要对抗自己的惯性和固有思维。

    觉得自己是有选择的,从被动变主动,承担起了自己任何行为的责任。我开心,是我选择让自己开心,我不高兴,那也是我自己选择不高兴,与他人无关。我选择做什么,也要承担这个结果。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安排的任何一个角色。

    觉得自己是有选择的,生命真的只剩下“我”,我爱你,那是我选择去爱,不会因为你没有回报我同等的爱而陷入受害者角色。我不爱你,那也是我的选择,不用去充当拯救者的角色。

    回归了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

    我选择,我主动,我做主,我承担,与你无关,是我的事。

    觉察日记
    -第8课1

    这段日子,重新看了《正面管教》,又有了很多新的体悟。书里经常出现这句话: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的更好。而父母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们感觉更糟。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高兴让我帮他检查作业。我自己还觉得吃力不讨好,我好心帮你指出错误,让你改进,进步,你却甩脸给我看。

    因为每一次我指出的都是他不对的地方,却没有告诉他,他做的好的地方。

    我给的都是负反馈:这几题不对,需要订正;这里错了,重新写。

    我看见的是他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

    错了10题,其实还有90题是对的呀。

    虽然我是出于帮助孩子的心情,希望他把错误的改正,但是我给的反馈是让孩子感觉很糟的。

    当孩子们自己玩的很嗨的时候,而我关注的是他们把家里搞的乱起八糟,却看不见他们脸上的笑容。

    当我看到的都是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其实我和他都是有些泄气的。

    做的对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一提,做的不对的地方,才需要特别指出,甚至用羞辱和指责的方式来激励,以此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

    可是孩子往往记住的是当时那种糟糕的感觉,那种自己不OK 的感觉。

    感觉好才能做得更好,简·尼尔森反复在书里提到这句话,那是因为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一定要让孩子吃点苦头,才会长记性或者受到教训。

    在给负反馈之前先给正反馈。这对我来说,很难,尤其是陷入原始动物脑的时候,需要重新练习一个新的方式,改变旧有的模式,但是只有向上一度角,才能让孩子越来越好。

    觉察日记-第8课2

    老二和哥哥闹别扭的时候,就会哭哭啼啼,心里立马升起不耐烦:唉,又来了,动不动就哭。

    心里惊一下:我是不是进入了三角关系?哥哥和弟弟吵架,我为啥觉得烦?

    我希望他俩和平相处,他们没有矛盾,我就不需要处理了。老二哭,我要去打抱不平,当拯救者,说老大,老大又对我不满,我和老大产生了新的矛盾,我心里又添了堵。

    选择不入戏。

    老二:妈妈,哥哥打我了。

    我:哦,哥哥打你了?

    老二:他把我推倒在地上。

    我:是吗?你摔到哪里了吗?

    老二:屁股这里疼。

    我:这里是吗?我给你摸一摸,痛痛飞,飞到哪里呢?

    老二:飞到哥哥的嘴巴里。

    我:好,还疼吗?

    老二:不疼了。

    又跑去找哥哥玩了。

    做个观众的感觉真轻松啊。

    觉察日记-第8课3

    早上送老大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即使穿着雨衣,裤脚和鞋子也打湿了。校门口的保安走上前来,帮孩子脱下雨衣和安全帽,还用自己的雨衣帮孩子遮雨,直到他走进雨篷。心里好感动,路上一边在大雨中骑着车,一边想:连学校的保安都这么体贴温暖,家里那个男人此时还在死睡吧。

    回到家,老二还没刷牙洗脸吃早饭,在床上等着我给他换衣服,家里的男人倒是起来了,反锁着门在卫生间。

    心里开始对老二不耐烦,催促着他赶紧做这个做那个,去幼儿园又要晚了。

    一股怨念一直在脑海里游荡:下这么大的雨,难道他不知道吗?两个孩子都要送,他就不能搭把手吗?他舒舒服服地在家里,我却要一趟趟冒雨送孩子,作为丈夫和爸爸,他连门口的保安都不如。

    送完老二,路上想着:我这是又陷入了受害者角色。有人要求我,命令我这样做吗?没有。是我自己选择送两个孩子。我心里觉得委屈,不痛快,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表达需求,表达需求。我在心里默念着,回到家,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在电梯里练习着一会要说的话:今天的雨很大,我送两个孩子都湿透了,我看到你在家里没有帮我,我感觉你不关心我们。

    当我自己对自己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刚才的委屈,埋怨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确认了情绪背后是这个需求,情绪就消失了。

    进门的时候,客厅传来他的声音:妈妈(随孩子叫我),你没带电话吗?果儿(老二)老师打电话来了。我心里没应答,只是把湿的雨伞放进卫生间,他说这种无关痛痒的话再次刺激了我,我在心里恨恨地想:下这么大的雨,带着电话能接听吗?我在卫生间平静了一下,排练着要怎么讲出那句话。

    他坐在餐桌前吃早餐,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满脸笑容,手舞足蹈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早餐啊,这个牛排太好吃了。我随着他笑着,然后说:好吃吧,我要和你讲个事情哦。今天的雨很大,我送两个孩子出门都湿透了,我看到你在家里这么舒服,我觉得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们。即使在心里演练了无数次,说出来的时候还是篡改了台词。不过,值得表扬的是,我是语气柔和地说的。他回:下雨了吗?我不知道耶。好气又好笑啊,我摇着头,那么大的雨,你不知道?我难以置信,他说:我真的不知道,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一定要和我说。我说不出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他无辜地说:对不起,是我的错。

    我上了楼,担心再呆一秒,自己会绷不住。什么都要说出来,还有什么意思。什么都要我说,你自己不能主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吗?我想起樊登老师课上讲他的老婆,说女人有什么一定要说出来,男人真的是不知道的。天底下的男人都是一样的。

    换了干爽的衣服,脱下湿掉的衣服,舒服多了,来自身体的体贴,自己给了自己关爱,让我感觉好多了。

    再次下楼,我们有一段时间都没有说话。他去洗了碗,还收拾了一下书桌。平时他都不会主动去做的,大概心里有愧吧,要做点什么补偿一下。

    我再次和他商量着:以后可不可以帮忙弄一下老二?早上时间紧张,早上送完老大,再来弄老二,会赶不及。他爽快地说:好呀,我送老二。

    表达需求,让自己跳出受害者角色,避免了一场战争。

    觉察日记-第8课4

    今天我把老师在钉钉布置的作业一项项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拿给孩子,说:今天的菜单新鲜出炉,客人,您先点哪个菜?孩子笑嘻嘻地接过纸,看了一眼,说:我先点语文吧。“那下一道菜呢”,“英语”,最后“数学”。“好嘞”。

    然后孩子愉快地拿出语文的作业,先订正今天的小测验,我一看,史前最低,我仔细看了一下错误的地方,这时孩子跑去了厨房。我过去看他,他偷偷躲在门后面看我,可能是怕我说他。

    我笑嘻嘻地说:咱们来看看,这些错误的地方教会了我们什么?“嗯,这个字写错了,那我们现在是不是知道了正确的是什么样的?”,“是啊,我现在学会了”,“哈哈哈,这是一道数学题,6笔,你算成了7笔”,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妈妈,这道题很难的”,“哦,我看一下,确实蛮难的,可是这么难的题,你做对了”。……

    然后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孩子自己做作业。没多久,孩子跑来,说:妈妈,语文吃完了。我做出无法相信的惊讶表情:这么快,我都惊掉了下巴。孩子得意地说:你还不敢相信吧。

    我的晚饭还没做好,他就把三科作业全部完成了,比平时快了两三倍。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给正反馈,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分。

    当真正体会到这些话带来的效果,真是非常棒的体验。

    这也给了我信心,再难,改变自己也是值得的。

    觉察日记-第8课5

    事情在变好之前往往会先变得更糟。整理衣柜的时候,往往也是先一股脑儿把凌乱的衣服拿出来,堆积在床上,真像一个垃圾堆啊,然后再一件件地叠整齐,或者悬挂好。从凌乱,到更凌乱,再到重建建立秩序。中间这个更凌乱的过程,其实是最受考验的。

    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习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学期最大的考验,是让孩子自主完成作业。经历过孩子不去完成作业,也经历过拖到晚上9点才开始写,更经历过我一提作业的事他就情绪崩溃,仇人似地看着我,我俩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两个人彼此说伤害的话,身心俱疲,灰心沮丧。

    现在回头看,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吗?这些都是坏的吗?尽管当时是这样想的。

    当我抗拒这些让我烦恼,感觉很糟的事情,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害者。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么难?为什么他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让人省心?为什么都是我在受苦?。。。。。。

    这些事为什么都是冲我而来?

    而当我转换思路:这些事是为我而来。我在这个过程里学到了什么?

    困境变成了机会,一个重新看待自己和孩子的机会,一个改善自己的机会。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事,我还不知道,原来自己做的不对。

    想到陈老师说的那句话:回归了自己,生命才有了自在。

    正是这种感觉,自在和轻松。

    觉察日记-第8课6

    早上送孩子出门的时候,他找不到自己的水杯,脑海里不假思索地跳出一个想法:东西总是随便放,要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我问老二,一般家里的东西不见了,他都知道,因为是他拿了。这次老二说不知道,我让老大再去房间看看,我也跟去看了一圈,还是没有。于是,说:找不到就不找了,现在也没时间找了。我开门出去,孩子在后面说:那我拿个别的杯子。我心里想,可以啊,孩子看到一个早上用完的果汁瓶,小小的,正合适。等电梯的时候,去楼梯口放了一个纸箱给打扫楼道的阿姨,竟发现他的水杯躺在那里。孩子说是昨天放学时,在楼梯口玩了一下,然后水杯放在那里,忘记拿了。

    进电梯后,我想到“每天要看到孩子3个闪光点,以及在孩子做对的时候给正反馈,表扬他”,说:刚才水杯不见了,你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听了也很高兴,说:我很会想办法。于是我又问了一句:从这件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孩子说:东西不能随便放,要记得拿。我摸摸他的头,对着他笑一笑。

    要是以往,我会一开始进入拯救者角色,没有水杯,孩子一天在学校都没有水喝,这多难受,然后我就会立马帮着找,找了一圈还没找到,而且因此耽误了出门的时间,我就会感觉到压力,开始埋怨孩子:看吧,平时和你说了多少遍,东西不要乱放,用完就放到原来的地方,就是不听,你今天就活该没水喝。拯救不成,变成迫害者。孩子听了也不高兴,我也唠唠叨叨一路。

    而今天早上的做法:我先是给了孩子正反馈,先表扬孩子,在找不到水杯时,他想了一个替代的方案,解决了问题。接着询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在这件事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把错误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不进入三角关系,而是关注事情本身。关注问题的解决,把学到的情感引导的方法做了实践。

    还有一件事,昨晚看到孩子数学卷子的时候,也是被惊到了,70多分,很不可思议,估计班级垫底的。要是以往,肯定要大声质问加拍桌子了:你是怎么学的?你上课都在干嘛?平时让你好好写作业,还骗我写好了,看看现在,不付出就不会有好结果......巴拉巴拉一大堆。然后孩子就会两眼泛泪看着我,眼神里既有羞愧,难过,还有对我的敌意。我一看这个眼神,更气了:你自己做不好,难道我还不能说了,我说你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待见我,以后我不管你了,让你爸来。一场战争又爆发了。爆发完,又开始自责,内疚:怎么又没控制住,学的东西怎么又没用上?陷在三角关系里不能自拔,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精疲力尽。

    而昨晚的做法是,当我惊讶的时候,忍不住说:天哪。看到孩子也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眼神里有些怯怯的。我的脑海里冒出的想法是: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只关注当下的问题本身。

    整体浏览了卷子,先给正反馈,背面的解决问题,他几乎都做对了,先表扬他进步了,以前会错,但是现在都做对了。做错的题,经过“捉虫子”(我把错题说成虫子,以前总是关注他做错的地方,以至于一说到他做错的地方,孩子就开始有情绪,现在换了一个说法,捉虫子,他听了很乐意去改,捉虫子和说他做错了,肯定前者更有趣。如果我说:100道题,做对了97道,孩子会立马接一句:还有三个虫子,我来捉)后,发现他真正不会的很少,说明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好的,于是我问他:这些错误的地方,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我现在不会说:你怎么怎么样,而是说“我们”,这让孩子感觉妈妈不是在说他,而是妈妈和他在一起。)孩子就说以后要怎么怎么做。他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比我告诉他要怎么怎么做,更管用。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孩子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强迫的,而问孩子要怎么做,孩子是主动参与的,他是主人,他自己有决定的权利。

    不进入三角关系,孩子和我都是OK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陪育课程第八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ud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