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四百年间,东亚出现了大范围的民族迁徙。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结果是,到隋唐时期,隋唐王朝周边分布着突厥、回鹘、吐谷浑、吐蕃、高句丽、百济、新罗、渤海等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或强大、或衰落,都无可避免与隋唐发生联系。
(01) 突厥的兴亡
公元552年,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从事锻铁生产的阿史那部族推翻柔然统治获得独立,诞生了突厥系民族最早的正式国家——突厥。突厥先后建立了第一汗国和第二汗国。
突厥第一代可汗伊利可汗在位时,将势力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到第三代可汗木杆可汗时,突厥进入中亚的粟特地区,与波斯接壤。
与此同时,隋朝取代北周掌握了政权,突厥的迅速崛起就成了隋朝完成全国统一的绊脚石。隋文帝针对突厥内部不团结的弱点,在对沙钵略可汗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强化对小可汗的离间,促使其相互对立,最终导致了突厥的东西分裂。
公元599年,隋朝将公主下嫁给前来投降的突利可汗,并授予其启民可汗的称号,使其成为突厥的大可汗。启民可汗以大利城为据点,借助隋朝的援助整合了突厥各部,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隋朝因远征高句丽的失败,国力开始萎缩。公元615年,启民可汗的继任者始毕可汗突袭在雁门巡游的隋炀帝,并因此脱离隋朝统治而独立。
在这一时期,隋朝内部分裂加剧,随着突厥势力的再次兴起,突厥取得了优势地位。处于优势地位的突厥开始着手干涉华北地区,挑动隋末割据华北的群雄之间的争斗,推动隋末唐初的动乱以及大规模叛乱的爆发。然而,好景不长,公元630年,唐太宗俘虏了颉利可汗,突厥第一汗国宣告灭亡。
突厥第一汗国灭亡后,投降唐朝的突厥诸族别迁往黄河以北的内蒙古一带,通过云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接受唐朝的羁縻统治。公元663年,唐朝将瀚海都护府(安北都护府)迁至乌德鞬山附近,将铁勒诸部也置于羁縻统治之下。所谓铁勒,是对内加尔湖之南到阿尔泰山脉一带的突厥系部落的总称,阿史那氏的突厥就是其中的一个部族,后来兴起的回鹘也是铁勒的一个部族。
在突厥第一汗国灭亡半个世纪之后,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阴山附近起兵反唐,并收复了北方的乌德鞬山,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由此开创了突厥第二汗国。颉跌可汗去世后,继任者们力求恢复突厥第一汗国的疆域,然而却功败垂成。公元736年,把突厥各部族凝聚在一起的比伽可汗被臣子杀害,突厥随之陷入内乱,并于公元744年被回鹘取代。
(02)回鹘的兴亡
回鹘就是回迄,维吾尔族的祖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被迫逃出京城,后来在回鹘的帮助下平定了安史之乱。作为回报,唐朝每年送给回鹘两万匹棉布。同时,回鹘还用马匹与唐朝换取绢帛。这些绢帛大部分经由回鹘商人和粟特商人流入西方,只有一少部分被回鹘人消费。就是这一少部分绢帛,也不是全部用于服饰消费,这里就涉及到绢帛作为货币的功能。
在中亚的贸易中,最初被广泛使用的是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唐朝人进入这一地区后带进了铜钱。8世纪时,唐朝的铜钱取代波斯银币成为主要通用货币。然而,由于在远距离以及高额的交易中,铜钱不便于携带和结算,于是中国产的绢帛以其价值高、便于携带等特性,被当作货币流通起来。
这样一来,回鹘从唐朝得到的绢帛除了本身是交易品外,还可作为高额的通货和结算的手段,为回鹘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如此一来,回鹘游牧社会的性质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游牧民族的痕迹越来越淡化,生活方式转向了游牧都市生活,大量的人们选择定居,不再游牧,并开始经商。全盛时期的回鹘,都城四周被城墙环绕,城内建造有宫殿、民居和寺院,是一座充满国际色彩的游牧文化都市。
公元840年,回鹘被黠嘎斯灭亡。亡国后的回鹘人大多没有选择重返游牧生活,而是流向了三个方向。一部分人南下进入中国的农耕世界,开始定居生活;另一部分人前往河西地区(甘肃),成为甘州(张掖)回鹘和沙洲(敦煌)回鹘;更多的回鹘人西迁至天山地区,广泛分布于从北庭(别失八里)到高昌(吐鲁番),以及龟兹(库车)等地。他们被统称为西州回鹘或天山回鹘。
仅用百年时间,回鹘就从一个游牧民族转变为商业、定居民族,这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现象。促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则是由于回鹘依附着唐朝,从文化和物质两方面摄取唐朝文化,这是回鹘与突厥的不同。回鹘的这种做法成为辽、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驱,也可以说是通往游牧民族征服中原民族的一个过渡阶段。
(03)藏族政权
四世纪半,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进入青海,在藏族原住民之上建立了一个征服王朝,这就是吐谷浑。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控制了从青海经柴达木盆地连接西域南道(丝绸之路近道)的地区,由此东进可以到达北朝,往西南方向经由四川则可与南朝相连。吐谷浑依靠在这一地区的转手贸易而繁荣起来。
公元609年,隋炀帝派兵攻入吐谷浑的大本营伏俟城,并在其统治区域内设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隋炀帝本打算以此为契机全面出击经营西域,然而由于远征高句丽失败,经营西域的计划因此受挫。公元635年,唐军攻陷伏俟城,吐谷浑投降唐朝。自此以后,吐谷浑被置于唐朝的羁縻统治之下。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灭亡。
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南部的雅砻地区,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于7世纪初期统一了青藏高原,以逻些(拉萨)为首都建立了藏族最初的王国——吐蕃。松赞干布为了与吐谷浑对抗,也为了让周边政权承认吐蕃王朝,遂于公元634年请求唐朝下嫁公主。唐朝则基于笼络吐蕃、保持西部的稳定安宁的考虑,于公元641年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改变了吐蕃的生活方式。藏族人原来一直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定居的习惯。为了迎接文成公主,吐蕃修筑了城池房屋,统治阶层开始流行定居生活。以此为契机,唐朝的丝织品传入吐蕃,吐蕃上流阶层的子弟纷纷去唐朝留学,唐朝的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吐蕃。
8世纪后,吐蕃在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的治理下,迎来了全盛时期。公元710年,唐朝将金城公主嫁给了赤德祖赞,并将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吐蕃以这片土地为据点,开始不断进犯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赤松德赞趁机攻陷了鄯州及洮州,并于公元763年10月短暂占领长安。其后将甘肃陇右、河西一带划入统治疆域。
到了赤松德赞后半期,在唐朝强化防御和吐蕃统治下的云南南诏反抗的双重压力之下,吐蕃和唐朝进行了两次会盟,约定了双方的疆界。自此,唐朝与吐蕃长期以来的战事宣告结束。公元841年,压制佛教的达玛赞普被暗杀,吐蕃王朝灭亡。
(04)朝鲜半岛局势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主要有三个国家政权,分别是北方的高句丽、南方的百济和新罗,这三国在朝鲜半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有些类似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关系。
在三国鼎立的框架内,半岛三国分别接受了隋唐带有册封,向隋唐朝贡。三国之中为此损失最大的是高句丽,由于百济和新罗受到唐朝的保护,高句丽南下政策因此受阻,使得高句丽南部始终无法摆脱不稳定的局面。高句丽深知,隋唐对半岛三国册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羁縻统治,如果仅仅满足于维持现状的话,自己将会面临存亡的危机。因此,三国中最先向隋唐王朝遣使朝贡的高句丽,到后来却走上了与隋唐王朝对立的道路。
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是百济,由于百济无视唐朝警告,屡次与高句丽联合攻打新罗,于公元660年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实力最强,但在隋唐十余次远征的消耗下,最终于公元668年灭亡。至此,朝鲜半岛只剩下奉行亲唐路线的新罗。新罗虽然一家独大,但也面临新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怎样排除或者甩掉唐朝积极推进的羁縻统治方式,以及如何收复过去百济、高句丽的领地等。
在这种情况下,新罗立原高句丽王室系统的安胜为高句丽王,与唐朝设置的都护府对抗,同时伺机攻入百济故地。新罗的行动惹怒了唐朝。公元674年,唐朝派大军远征新罗,陷入困境的新罗向唐朝谢罪求和。当时正值则天武后当政时期,唐朝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内政方面,于是唐朝接受了新罗的求和,撤回了远征军。
鉴于新罗扩张和恢复领土的决心强烈,为避免陷入战争泥潭,重蹈远征高句丽的覆辙,从公元676年开始,唐朝不断向南迁徙安东都护府,到最后只是保持在名分上统治朝鲜半岛。唐朝势力从朝鲜半岛撤出后,新罗的领土却并非是原来半岛三国之和,高句丽故地的北半部即相当于中国东北南半部分的区域被划了出去。尽管唐朝开始重新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据点,但并没有实际上控制这一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吉林省)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大祚荣被唐朝册立为渤海郡王,震国对东北统治的事实得到了唐朝的承认。于是,震国开始号称渤海国。
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有统一的新罗,东北又出现了渤海,并且分别确定了各自的范围。它们虽然与唐朝有过短时间的对立,但从八世纪中叶开始,这一区域大致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不仅如此,这一时期还有不少新罗的居民移居山东地区,双方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且一直持续到唐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