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西藏之西
布达拉宫和八廓街

布达拉宫和八廓街

作者: 川藏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4:03 被阅读2次

    布达拉宫

    活着的圣殿朝圣者回到布达拉

    每年每月每日,有不计其数的信众用身体作为尺子,丈量着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来到这个圣殿朝圣,尽管有的人是第一次来,但他们依然会认为自己是“回到了布达拉宫”。

    在很多人心目中,因为拉萨有布达拉宫,这座城也就变得神圣,它是信众心中的圣殿,藏民族的精神家园,不管他们离布达拉宫有多远,此生来此朝圣便是他们的终极梦想。

    旅人来过布达拉宫,回去之后一定会带着莫名骄傲的神情告诉人们:我曾去过布达拉宫。这是一种殊圣的体验,从布达拉宫走出去,身心都仿佛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布达拉宫处于拉萨的核心,并且是拉萨老城里最高的建筑,没有哪个建筑能高过布达拉宫,这是它不可撼动的地位。朝拜的人群走到布达拉宫脚下,仰头虔诚地注视着上方的宫殿,口中念念有词,阳光下的布达拉宫显得异常耀眼,反射的强光照在他们的眼皮上。

    和许许多多的宫殿一样,布达拉宫威武壮观,仿佛从山上拔地而起,与红山山体自成一派,这座伟大的宫殿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和许许多多的宫殿又不一样,布达拉宫仍然在履行着它自古以来就履行的职责,那些跟它同时期甚至比它还晚出现的宫殿,现在早已像是定格在相片里的记忆,被当作标本只负责被参观,可布达拉宫,它还活着。

    凭借艺术想象

    无图纸建造的宫殿

    布达拉宫的样式并不具备传统宫殿的权威象征,它既不对称,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中心点。尽管它高耸在山巅,威武不可言。布达拉宫最初只有一座白宫,在往后的几百年不断扩修,才渐渐形成现在的建筑群—白宫为曾经政治活动的最高统治中心,红宫为达赖喇嘛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旧西藏宗教活动的最高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石、土、木结构,它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用石料、泥土和木材砌筑起来的宫殿冬暖夏凉,然而在我了解的这些建筑知识上,最让人感到惊叹的竟然是—这个风格鲜明、功能齐全的藏式宫殿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运用到任何图纸,也就是说,参与建造的工匠们是全凭照自己的技艺和想象来逐渐完成这个巨型建筑的,藏地工匠们的智慧在此显露无疑

    当我们站在布达拉宫脚下,抬头望去,一面面厚实巨大的藏式石墙组成了宫殿的主要部分。布达拉宫外墙均由花岗石块砌成,工匠们先将石块根据大小和形状分类,然后按照一层大块石、一层片石、一层碎石和一层夯土的次序来垒筑。每道墙都设有内外两层,内墙笔直竖立,再在两层墙体中间塞上烂泥和枯草,这样就可以保温隔热,冬暖夏凉

    白宫的外墙粉刷白色的漆,当然,与其说是粉刷,不如说是泼漆,因为建成时布达拉宫太高,粉刷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人们将石灰和牛奶从上往下泼在墙体上,既美化了宫殿,又防止石墙被腐蚀损坏。在我们从下往上看布宫时,总能看到石墙上泼洒的白漆因为堆积而形成一簇一簇的蜂窝状。过去我在殿内曾看到很多朝拜者除了供奉酥油外还供奉大罐大罐的牛奶,现在大概知道其用途了。

    宫殿的外墙有明显收分,说起收分,我又不得不再一次佩服藏地工匠们的智慧。据测量,外墙建筑由下往上逐渐缩小。收分的功能主要是减轻墙体重量,由于布达拉宫建在山巅,而青藏高原地处地震带,减轻重量可使整个建筑坚固稳定,不会因地震等原因滑下红山。很明显,建造布达拉宫的匠人们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砌石技艺,他们在施工时没有图纸,也不用吊线和立架做支撑,仅凭艺术想象,信手拈来,就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墙体的收分,造出平整光滑,坚不可摧的藏式石墙。

    数不尽的宝贝

    众人的精神家园

    历经千年,布达拉宫收藏了无数的故事和秘密,是一个“有故事的圣殿”,从布达拉宫修建至今,数以亿万的人在布达拉宫内穿梭、流动,与布达拉宫产生联结。他们对着佛像诵经祈祷,摩挲着木门、石墙和一切可以抚摸的东西,如今的布达拉宫,宫殿内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砖石都光亮如玉,成为价值无法估量的文物。

    “外面看是险峻山崖,里面看是黄金珠宝”。布达拉宫内的宝贝无法计数,只知道那些数不清的、质量最好的黄金、银子、珍珠、柱子、丝绸、绿松石、翡翠、云母石、蓝宝石、琉璃、猫眼石、水晶石、钻石、珊瑚、琥珀、青金石、红宝石等镶嵌在灵塔上或装饰地表,在宫殿内随处可见,来者无人不惊讶,无人不赞叹,甚至匍匐在地,轻抚嵌在地上的宝石。没有哪一座宫殿,会将如此数量庞大的珍贵宝石展现给世人,然而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宝贝是我们无法看到的。这些珍贵文物一是来自历史上西藏的积累;二是信徒们的捐赠;三是历代中央政府的赐赠。它们被人们从矿藏深处挖掘出来,到变成宝石进入布达拉宫,也许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如今,它们成为布达拉宫的一部分,看着世间信徒和游者进入殿堂,接受人们赞叹的目光,聆听信徒的祷语,并且,和布达拉宫一起成为骄傲。

    八廓街

    在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帕廓”是最古老的转经道,同时也是最具风情的商业街,最有魅力的文化街。

    在藏语中,“帕”是中间的意思,“廓”是转的意思,合在一起的“帕廓”意为中间的转经道,因其大于大昭寺内的转经道回廊“囊廓”,而小于绕着拉萨老城区的“林廓”转经道而得名。“帕廓”也被称为“八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八廓街,始于大昭寺正门,绕着大昭寺顺时针转行一圈,再次回到大昭寺正门时结束,总长度约1500米。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大昭寺开始兴建,工匠们在周围修起一些简陋的房子暂住,这大概就是“帕廓”最早的雏形了。后来大昭寺建成后,因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的等身佛像,而引来众多信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朝拜,大昭寺周边的八廓也就成了信众们借宿、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聚集之地,随之大量民房、店铺、旅馆和手工作坊等逐渐涌现出来。后来,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蒙古、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众多商人小贩及香客信众也在八廓渐渐活跃起来,八廓最终成为拉萨城集宗教、观光、文化、民俗与购物为一身的著名街区。

    现在的八廓街基本保持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依然有众多老式藏房遗存,街上不时而遇的大型煨桑炉时时桑烟袅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经营着转经筒、藏式首饰、卡垫、氆氇、藏刀、藏帽、藏靴、酥油、木碗、唐卡、藏毯及来自印度、尼泊尔的香水、衣物、手工艺品等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游走其中,与商贩们讨价还价。

    当然,在人群中,最醒目的始终还是手摇转经筒,口中呢喃有词,目不斜视的转经人,无论周遭发生什么,他们的转经生活始终一成不变,日以继夜,周而复始。还有一路磕着长头从四川、青海等地到拉萨来朝拜的藏族同胞,他们的额头上已经磨起了硬硬的茧块,但他们诵经的声音仍是那么高亢,磕头的身躯仍是那么舒展,成为八廓街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大抵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布达拉宫和八廓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d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