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仙李白一辈子都喜欢登山,在他的一生中,诗作无数,在这些诗中,当然也表现出了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徘徊心境,我在想,他在游山玩水时的投入状态一定是非常专注的,要不,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出神入化的绝美佳作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77083/1831d4080ee51e68.jpg)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此爱山川,我会笑而不答。因为这山中的桃花自在,流水汤汤,没有自在闲情的人,怎么会明白得了?
李白遇见山川,是生命里的一段缘。这样的人,山才真正接纳他。
于丹老师说,他望见的不是人间的规则和藩篱,他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
同样,辛弃疾也有诗云:“我见青山多抚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应该也是人和山之间的一种融合吧!我看青山这么美好,青山眼里的我也应该是这样的吧?人和山之间,相互之间有了一种彼此亲近的托付了,就像朋友一样,可以相互诉说情感了,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融合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77083/045d7992b79b3c4d.jpg)
这让我想到了写作,喜欢写作的人,一定都曾经在心里欣喜过,自己遇见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但是,很多人写着写着,为什么又不想写了呢?就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内心里夹杂着太多的欲望,我想,李白如果在走进山川之间,内心欲望太多也一定不会口吐莲花一般,好诗自然而然地从口中流出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去登山时,会感觉没意思,甚至觉得很累。其实不是身体上的感受,而是心累。
在登山的时候,我们的心没有敞开,没有接纳,这时候,当然就缺少发现和感动了,现在我们的登山,已经变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过程。不是吗,现在有缆车,买一张票,半个小时就能到山顶了,到了山上,人头攒动,胡乱赏个景,拍个照,就又下来了。
我理解,登山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和享受的过程,尽情地把自己投入山水之中,完全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各种标签,是自己被山和水接纳的过程。李白登山,定是他一步一步走过的,所以他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与众不同的风景又会触动他内心,他才会有各种情怀的自然抒发。
同样,写作,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里,应有我们内心溪流的自然流淌,应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发现,从阅读他人作品到自己写作,从随心而写,到有所发现的写,这样,人和写作就有了融合,也会在写作中看到自己的内心,看到内心里那些新奇和险峻的情境。
写作人需要有山一样的定力,也需要持续饱有恋山的情怀,可能有时魂牵梦绕,可能有时怔于险境。
也许这样,方才会有“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结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