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个悲剧人生

作者: 邊思文 | 来源:发表于2016-08-07 20:06 被阅读101次

    鲁迅先生说过:喜剧是建立在悲剧之上的。而悲剧则是在我们最美的希望之上蒙一层不可能忽略的遗憾和忘怀的尘土。

    那么现实,又那么让人感觉到人的脆弱和对其他生灵希冀的无限延伸。

    关于名著并未读太多,但可称之为经典的还是少有。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还是钱钟书的《围城》,或是莫言的《檀香刑》。

    大概这文艺的最高境界便是创造悲剧。

    许多人问,为什么人会经历许多苦难才能成就一个思考者。然而不是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之中造就的。

    曾在北京烤鸭店打工的作家赵星在1985年因一部《无主题变奏》被视为当代中国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人物。

    出名后的徐星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扫地,媒体采访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仍在工作状态,背着大簸箕,兜里揣着猪耳朵和啤酒。

    清贫的生活,孤寂的灵魂。当年近60岁的他对话冯唐的时候还是当年的那副桀骜不驯,我写不来长篇,也不那么在意出名。

    完全颠覆了如今作为一个知名作家该有的模样。

    幸好文字这种东西本也不是靠长短定输赢的,作为先锋艺术,三十年的“无业游民”史遭到世人无情遗忘但其继续孤寂反叛,赵星这个名字“又翻身成为新的趋势,让人心生感慨。

    很多人并不是顺应某个时代而生的,就像当年的梵高和海明威,伟大的艺术家眼光都是超越时代的。

    世人对其作品的欣赏也是沒有时效性,就如悲伤喜悅这些情感都是自古永恒不变。

    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出名还要活的长。

    还记得,某次看到几幅黑白作品觉得尤为深刻,后来才知道靠错觉借位拍摄的法国摄影师Rene Maltet,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摄影界主流拍摄社会运动和社会抗争行为的风格有极大出入。

    直到2000年去世也未收到广泛认可,直到如今他的作品轰动,带着哲学韵味却被奉为经典,而他也与世隔绝了。

    然而恰恰是因为孤独寂寞才成就了一个个悲剧生活的原型,他们有折腾的力量和保持清醒的挣扎,格格不入的要么销声匿迹,要么终将爆发。

    所以没有谁愿意去干这样费力不讨好的蠢事了。我们更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引人深思,但换成自己,又有几人能够承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一个悲剧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ml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