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在内,前后一直延续了近七百年。
一、汉代的印章制度
1、对于名称的界定
汉代印章形制基本沿袭了秦代的旧制,在印章的格式、印体的大小、文字的多少等制度逐渐的加以完善。统治者对不同的管秩如何使用玺印做出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印章的名称在秦代只有对皇帝及诸侯王的“玺”字以及少数“印”字入印范范作了限制,但使用上仍然没有统一,这与秦朝短暂的十四年的王朝生命有关。
汉代则对“玺”、“印”、“章”、“印章”等名称,在国家法规上明确地予以界定。《汉官仪》载:诸侯王,橐驼钮,文曰玺。《汉旧仪》又规定:列侯、乡亭侯、将军部署、郡邑令长等,铜印鼻钮,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此外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之印,亦用章字。
2、摹印篆的通行
“汉定六书,五曰摹印”。汉代摹印篆沿袭秦代之称,但字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秦摹印篆不过于转折处略微方而已,仍谨守李斯小篆之意。汉摹印篆则打破小篆结体的局限,于方寸之间或增益、或减损,吸收了汉隶书笔画简便的特点,以方取正,变化万端。元代吾丘衍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通”。它变小篆圆转之形体,使之平直方正。近代篆刻家邓散木先生在其《篆刻学》中说:“变小篆之形式,不变小篆之义法,近隶之结体,而不用隶之挑磔。”
汉代时的实用文字已经由古隶向今隶转化,从印章本身的特定形式和文字发展的继承性来看,把方寸之内的文字笔画作章法的安排,分朱布白,加以屈曲延伸或合并减省的损益变化处理,使之基本结构不变,无疑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这种由秦发展而来的摹印篆,在后来的书中我们皆称为缪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们之前专门介绍缪篆的文章。
除了摹印篆外,尚有鸟虫篆亦见于汉印,其笔画屈曲,有些笔画作鱼形或鸟头状。鸟虫篆始于战国青铜器所铸铭文,我们可以从之前的伪传国玺看到鸟虫篆的风貌。汉印使用时,亦是作为一种文字的装饰和美化。虽然缺乏缪篆汉印浑穆之气象,但仍秀而不媚,有典雅古朴之风。传世的鸟虫篆只有私印一类,以玉印居多。
3、质绶钮文
印质、印绶、印钮、印文,四者是汉代印章制度的重要形式。当时的朝廷以印章为封拜重器,分官别秩,有恃于此,所以不能在形质形质等方面分清等级阶次。汉初,尚未形成完整的印制,亦未以此授职级别,质钮绶文皆含混不清,随着印章制度的行用既久,则臻于完善。
印质指的是玺印的物质材料,印绶是系于印钮上的彩带,用于佩戴以章德。早在战国时期,已经以玺封秩,佩绶,然尚无等差。据《汉阳仪》等书记载,汉天子黄赤绶,诸侯王赤绶,玺质为玉。诸侯贵人、相国,彩绶,公侯紫绶,金印。九卿中二千石,铜印黄绶。从传世汉印看,以铜印为多,金、玉、银次之。除此而外,汉官印亦有其它材质。明《印章集说》称汉乘舆双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黑犀为之。该秩以下则以象牙为之。又汉制规定:皇帝,螭虎钮,质以玉;诸侯王,橐驼钮;列侯、太尉三公等中二千石,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鼻钮。但是根据如今的考验,驼钮多为少数民族官印,汉诸侯则以龟钮为主,印质也多涂金。
4、印章形式
汉代印章形式繁多,有穿带印、字母印及多面印。
穿带印,汉代有绶制,皆穿带而佩之。但因穿带印皆为两面印制,不能有钮,只能在印中凿一小孔,以穿绶带。战国古玺亦有穿带,但穿孔皆圆,秦印亦然,汉则越变越方。穿带印多一面为姓名印,一面为臣妾印。《十钟山房印举》所录穿带印中亦有两面官印,为汉官印中少见。
字母印、又称套印,即在一大印之内,再套入小印,分双套印、三套印。明《印典》称:“子母者,大印之中藏有小印,多则三四,少则一二。”如今可见的传世印章,双套印出现于西汉中期,三四套印稍晚,于东汉初始见。钮式为龟、兽、辟邪等。字母印只限于私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