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那么多明星
大概没有一个人
会像奥黛丽·赫本这样星光璀璨。
人们不仅记住了她在《罗马假日》中的娇俏、
《蒂凡尼早晨》里的惊艳和《甜姐儿》中轻灵,
而且还感受到了她的优雅、善良与真诚。
她是明星,
也是妻子、母亲和亲善大使。
在不同身份之间,
“赫本”之所以能够成为“赫本”,
归根结底是她一生信奉的这个原则——
“做那些最需要做的事情,清楚地知道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无论是事业、家庭还是自我价值实现,
她始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并全力以赴的去做自己。
普通人怎样才能做到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赫本的经历中找到答案。
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比利·威尔德这样形容赫本:
“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赫本自幼的职业梦想是当一名芭蕾舞演员,
能够身着漂亮的舞衣,
在灯光下翩翩起舞。
可是,
“二战”的炮火让她错失了练习芭蕾的最佳时间,
19岁的她不甘心,
仍努力追求自己的“芭蕾梦”,
永远都是芭蕾舞校最刻苦的一个。
她跳舞的鞋子磨坏了,
拮据的生活让她不敢向妈妈开口买一双新的,
她就穿着用木头制成的舞蹈鞋。
这样的确很难磨坏,
但脚上要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芭蕾舞名师玛丽·兰伯特劝她放弃,
认为她再努力也不会成为首席舞者。
长期营养不良、身材过高,
都是芭蕾舞演员的天敌。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只是想躺在床上等死。
那些在战争和饥饿时支撑我活下去的梦想,
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苦练芭蕾8年,
却被宣判要放弃,
这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承受的。
然而,
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越努力就会离正确越来越远。
可见,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赫本还是接受了兰伯特的建议。
为了糊口,
她到夜总会里举海报,做模特。
多年的芭蕾训练生涯,
让赫本身上留存了高贵的气质。
她的腰身总是挺拔,
双脚自然分开,
俯身捡东西时膝盖从来不会弯曲。
基于此,
她开始受到一些摄影师和小成本电影导演的注意,
全然不懂表演的她,
艰难地摸索着。
1951年,
赫本出演了仿佛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电影《神秘人》,
她在其中扮演一名芭蕾舞演员,
让她如鱼得水。
摆在赫本前面的路,
是放弃芭蕾梦,去做演员。
尽管做演员只是她的第二选择,
一个无奈的选择,
可她仍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由于在百老汇舞台剧《金粉世界》中大放异彩,
她最终赢得了《罗马假日》试镜的机会。
后来的故事,
大家都很清楚了。
赫本在回忆这段经历时,
仍然强调那句话:
“做那些最需要做的事情,
清楚地知道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作为“误入人间的天使”,
在影迷的想象中,
赫本应该过着天使公主般的幸福生活。
然而,
这仅仅是一个想象,
真实的情况是,
赫本在情感之路上极为坎坷。
父亲在她六岁时离家出走、音讯皆无,
这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她的童年是在没有父亲的陪伴
和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度过的,
她非常羡慕其他孩子的家庭温暖。
这种情感上的创伤
也为她两段失败的婚姻埋下了阴影。
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是演员兼剧作家梅尔·费勒,
带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她嫁给了大他12岁的梅尔。
因为体弱和工作的压力,
赫本经历了两次流产,
直到结婚第五年,
才诞下大儿子肖恩。
然而,
这段美好的相遇却并没有延续多久,
丈夫事业上和赫本的差距,
让丈夫丧失了自尊,
他不能接受“赫本的先生”的称号,
对她的工作指指点点。
他们的婚姻就像一个瑞士奶酪,
远远看上去挺完整的,
近看全是洞。
为了能够挽回丈夫,
赫本选择了“忍”,
放弃了很多优秀影片的拍摄机会。
那个时候,
奥黛丽·赫本的事业正如日中天,
但是,
对挽回破碎的感情依然徒劳,
13年的婚姻不得不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的赫本到希腊去散心,
遇到了第二人丈夫,
意大利心理学家安德烈·多蒂。
面对这个小自己9岁的男人,
离婚6周之后赫本与之闪婚,
在一年之后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卢卡。
鉴于第一次婚姻女强男弱的教训,
赫本选择息影维系家庭。
不过,多蒂是个花心男人,
又是一个13年后,
二人解除婚约。
渴望家庭幸福的赫本被婚姻两度伤害,
这样她对婚姻一度恐惧。
1980年冬,
51岁的她与英俊的荷兰电视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相遇,
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
当时正遭受丧妻之痛。
两颗受伤的心灵同病相怜,
缓慢而坚定地靠近。
奥黛丽·赫本在罗伯特身边找到了幸福,
她辛勤劳碌的一生终于得到了宁静的归宿,
二人共同度过了难忘的12年,
直至赫本的去世。
赫本在一次采访中说:
“放弃电影或者放弃家庭,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决定。
因为我非常想念我的孩子,
我愿意会到家中和家人在一起,
这让我非常幸福。”
她想做一个好妻子,
但事与愿违,
但她爱孩子是不变的。
“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
你有两只手,
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别人。”
感悟到这个道理的赫本,
最终决定放弃电影事业,
将人道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
奥黛丽·赫本说:
“你痛过吗?
如果你痛过,
你一定知道如何用止痛药去消除疼痛。”
对于她来说,
“饥饿”成了她一生的疼痛记忆。
二战时期,
她身处德国占领的荷兰,
只能吃郁金香的球茎和用豆子制作的绿色面包。
瘦成一把骨头的赫本,
闪着一双大眼睛,
每天拼命地寻找食物。
因为吃不饱,
她患上了严重营养不良。
正是由于童年的经历,
成年后的奥黛丽·赫本才更真切的
体味到战争、饥饿对孩子们的影响。
1988年,
她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
成为一名亲善大使。
她将目光投向了连年征战的索马里。
当赫本询问如何办理进入这个国家的签证时,
有人给了她这样的答案:
“到那里不需要签证,
因为那里根本没有政府。
你只需要乘飞机飞过去,
同时祈祷自己乘坐的飞机不会被击落就可以了。”
在混乱的索马里,
她选择用爱去消弥伤痛,
把更多的关爱给了需要帮助的儿童。
赫本知道有些事自己办不到,
但是她知道她能做什么。
人道主义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
一门和做演员完全不同的学科。
她努力地阅读相关书籍,
勤于思考和请教,
直到弄清楚每一个问题。
“她不只是把“人道主义”当作工作,
而是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赫本的大儿子肖恩在《天使在人间》这本书中说。
当时在索马里的难民营里没有人知道奥黛丽·赫本是谁,
他们只是知道,
每一次标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标志的飞机降落之后,
都会从机舱中走出一名女子。
她几乎和他们一样消瘦,
她文雅而平和,
眼里饱含着纯真和善良。
然而,
孩子们最需要不是食物,
而是真正的关怀,
这是“一种用食物无法满足的饥渴。”
赫本认为,
让一个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孩子
在充满感情的母亲般的怀抱中死去,
总比让他们带着被虐待、童工、雏妓或者战争的记忆死去强,
即使这个人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每次见到这些孩子,
她总是想起自己的童年,
她多么渴望躺在父亲的怀里感受温暖。
赫本出生六周不幸得了严重的百日咳,
母亲是基督教信徒,
只是希望祈祷能解除女儿的病痛,
而没有给她吃药和看医生。
也许是上帝的垂怜,
赫本在呼吸停止后神奇地活了过来。
听母亲讲述自己这段“死过一次”的经历,
不仅让赫本相信爱和奇迹,
更体味到生命的可贵。
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
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可以做一点”,
并尽最大可能去帮助儿童、回报社会。
在非洲期间,
赫本时常感觉胃部疼痛,
她并不以为意,
仍然卖力地坚持工作。
在友人们的劝说下,
赫本去到医院接受了检查,
结果是结肠癌。
也许上帝寂寞了,
他选择召回误入人间的天使——奥黛丽·赫本。
1993年1月20日,
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病逝于瑞士,
享年64岁。
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在一次演讲中说过:
“这个世界没有失败,
失败只是想把你推进到另外一个方向。”
尽管奥黛丽·赫本一生情感经历看似失败,
但她的身体里始终锁着“做自己”的灵魂。
这人啊,
有一万个理由放弃,
就有一万个理由振作起来。
放弃芭蕾舞、放弃电影事业,
让赫本似乎失去了人生支点,
而她却找到了人生中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一只手帮助自己,
另一只手帮助别人。
主要参考资料
1.《天使在人间》,肖恩·赫本·费雷 著。
2.《奥黛丽·赫本传》,艾米 著。
3.《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湖北卫视《大揭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