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在寝室里做午夜漫谈,女生们关上灯可以滔滔不绝聊很久很多。
那时,我觉得自己还挺有“知识”懂很多东西,每次答疑解惑就有不少人建议我去做午夜电台吧,可以帮到懵懂少男少女们解疑,我也一度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差点列入职业生涯规划其中。
后来发现,我说的话,确实对一部分人有点作用,这是出于真诚、信任的基础上,我可以很坦诚的告诉前来咨询的朋友,我的观点。所以这也让我开启了“咨询业务”的筹备。
这些现象承载着我一路的自信一路的得意,大概我觉得自己交流上面,还是有些水准的吧。
然而,结合今晚的导读《非暴力沟通》第七章 全身心倾听,突然觉得,我是不是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伤害过一些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书中P87提到作者的朋友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1、建议:我想你应该……
2、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3、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4、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
5、回忆:这让我想起……
6、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7、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8、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9、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10、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我想起自己时常交流的习惯。
佳迪曾经这样说……
我想你应该尊重自己的想法。
你那点挫折算什么啊,你听听我当时遇到那事的时候是怎么个惨法的。
你看你这样做的话,可以收获三点好处。
这不是你的错,你要相信自己,已经坐的很好了。
天啊,不用举10个例子了。
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练习,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就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她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几天老师一直强调,翻译问题,造成的理解差异。《非暴力沟通》相对难懂,是文化、地域、文化限制上让我们比较难试用,所以我们需要按照精准的方式来去做。作者是心理学家,所用的专业名词在翻译上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理解,加上作者是以个人为主的沟通导向,所以我们需要审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不得不说,同理心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而倾听就是同理心的关注。
一般人在和他人沟通的方式,都是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很少照顾到对方,这种沟通方式没有达到理解对方、尊重他人,只会带来障碍。而站在对方的立场,尝试用将心比心的态度去理解她,不带个人的评价。听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了。
所以这个练习,我们平时都需要去做。
去观察自己的沟通模式是哪一种,有没有想安慰?
有没有是同情?
有没有是辩解或是询问?
无论哪一种,我们都要去调整到同理心的关注,陪伴在对方身边,听到对方的感受、经历、和需求的表达。回到文初所述,回忆自己平时遇到向我求助的年龄小的女生,我会是建议、安慰、同情来询问她们的遭遇,似乎这是我认为的“知心姐姐”应该做的,现在发现了,我还需要去调整。
这个下次,发生在每一次你与我的交流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