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呀,我是连子!
昨天我家大宝在玩得时候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碎了,看着她一脸无辜地低下头,一言不发的样子,感觉这画面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两天前我出错货而后不小心弄断机器电线之后的样子吗?如此相似,这孩子是遗传我的吗?不不不,应该从自身出发找联结。那就是当时的我犯了“儿童自我状态”。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儿童自我状态”吧!
“儿童自我状态”是我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时候知道的。它和年龄无关,讲的是行为和感受像孩子一样,不是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就像我通过孩子做错事后的反应,反观到自己,当时的我确实像孩子一样。心里嘀咕着:遭了,帮忙帮倒忙了,还得让先生接连帮我处理麻烦。他会不会生气,会不会骂我呀?心里想着手上已经泡好茶等他喝。
像极了大宝:遭了,不小心打碎杯子了,怎么办?妈妈会不会生气呀?待会妈妈说什么我都照做就是了。
在那一刻,那个时间段,我是被“儿童自我状态”主导着的。
这种“儿童自我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是否有影响?
我的拙见:影响不大。
但如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那就对我们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了。
会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经常有服从行为,比如:同意、取悦、道歉以及依赖等,很容易在这些服从行为中迷失自我。身体长大了,但心智还未长大,难以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主人公蛤蟆,在未进行心理疏导时,他是“儿童自我状态”占主导地位。他总感觉人生毫无意义,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几近抑郁了。
那是因为他总是取悦于他人而忽略了自己心中所求。是由于蛤蟆的父亲小时候总会对他很严厉,而他为生存,总会听从于父亲慢慢养成的。使之即使成年,还保留着这种服从行为。
正如我,也是“儿童自我状态”主导着的,只是如今在慢慢突破。我会很依赖先生,在很多事情上会以他为主。这与我的原生家庭有关,我的父亲不轻易言笑,我总会服从他只为博他一份肯定和交流。
最近在看苏珊·福沃德博士的三部曲,明白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成年之后的情感世界影响深远。
所以,当该种状态主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寻求突破。正如蛤蟆一样,掌握读出自己的人生坐标后,主动去打破“自证预言”。
我的愿景是:成为一位勇敢且独立的知识女性。勇敢且独立地前提就是要减少这种“儿童自我状态”在自身人格中的比例,多点“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下的人生坐标经常是“你好,我不好”。总会自责愧疚,比较懦弱,事事以他人需求为主。会预料到自己这一生大部分是依附着配偶来生活,老了则依附子女来生活。
如何打破“自证预言”呢?树立“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并往这方向努力。
相信自己是好的,不断成长学习,持续地通过各种行为向他人展示出来;同时也相信他人是好的,着重去寻找他人的亮点。信自己,也信他人。
简言之就是:要学会突破自我,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
好了,以上就是连子今日的碎碎念,希望对你能有所触动。
祝你:
突破自我,独立自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