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44天
同一个剧本,同一个人,不同的角色
人生就像一个剧本,我们都是自己的剧本里面的主演。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演着演着就把自己弄丢了,彻底地变成了角色本身。
在这个剧本里,我们一般会释演三个角色。在情感生活中,当问题的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这个三个角色当中,并不断地循环重复。
最开始,我们会习惯性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比如,我们会认为:
我为他对出了那么多,他却一点都不重视我;
如果不是他,我也不至于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怎么这么命苦......
诸如此类。
看过男女思维差异文章的朋友应该有所有觉悟,男女在表达、思维、沟通等方面的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也许,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但是如果不了解,就会直接把对方判了死刑,认为对方不重视、不爱我们。
很多时候,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把错推在对方身上,责怪对方,把自己变成受害者。
受害者的特征是:我是可怜的、不被爱的、恐惧的,然后推卸一切的责任,把问题归究于外界的人和事,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当我们受够了当一名受害者的时候,我们的另一个角色就会上场,那就是迫害者。
迫害者的特征就是:怨气重重、心存责怪、却又自我感觉良好,喜欢追求完美。
迫害者通常以愤怒的方来处理问题,认为只要把问题怪罪到对方头上,自己就能免受外界以内心对自己责备。
迫害者出场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脱离受害者的角色,暂时不再感受那些受害者的悲惨。
同时,迫害者也会用另类的方式来对受害者进行激励,比如:
你怎么那么软弱,你要强大起来,总有一天你会证明给他看,你值得更好的;
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你整个人生都完了。
可是不久后,我们又发现,这个迫害者并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在这种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下更加的无所适从。
这个时候,我们的另一角色就会很及时的现身,它就是:拯救者。
拯救者会很耐心地安慰我们:
你这么善良又体贴,已经够好了,只是对方不懂珍惜你,错过你是他最大的损失;
你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关系,下次再认真一点,再努力一点,再忍耐一点,一切都会变好的。
拯救者会理性的角度来劝诫我们,给我们讲道理,为我们加油打气,做我们忠实的拉拉队长。让我们尽快的忘掉这些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哪怕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问题的来源。
三个角色的形成一个闭环,那就是“受害者牢笼”
受害者的世界是悲惨的,把自己困在受害者的角色里作茧自缚。
迫害者的世界是愤怒的,它无时无刻在寻找那一个顶罪的替死鬼来承担责任,其中也包括受害者本身。
拯救者的世界,是完美的,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
所以拯救者会可怜受害者,也会同情迫害者。它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着众生的艰苦,然后设法救人于水火之中。
拯救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它是道德自我的化身。它会用看似理性的、周详的、细致的计划和目标,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继续向前走,也努力地平息迫害者愤怒的情绪。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拯救者是这三个角色中最具正能量、最善良的化身?
可事实上,拯救者的出现,正是基于受害者与迫害者的存在。换句话说,拯救者的出现,不但不会对受害者和迫害者有任何的帮助,甚至会加剧它们更加深入在自己的角色中。
拯救者会令受害者更加的软弱无能,从而又会让迫害者有更多的理由来放纵和发泄。
归根到底,拯救者其实是由受害者和迫害者所衍生的一个角色。
这三个角色组成了一个牢笼,使我们在这三个角色中反复徘徊,无法脱身。我们在兜兜转转中迷失了自己,每天都用拯救者的身份来鞭策自己,又或者用迫害者驱力去驱策别人和自己。
这样的情感关系,不久后就会千疮百孔,彼此间不停地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之间转换,而疲倦不堪。
这就我们为什么一看到就对方变得火大,万般不顺看,却又不断从对方身上去索取关心和爱。
而另一方选择用沉默和逃避来回应,同时又埋怨对方忽视和嫌弃自己。
那么,这个“受害者的牢笼”的出口,是在那里呢?答案是在受害者这个角色里。
作为受害者,我们认知、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依赖旧有的知识和经验,正因为我们如此确定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真的,正确不可质疑的,所以我们会这些惯有的信念和习惯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因此只要我们能跳出这些限制,就能帮助我们跳出受害者的这个牢笼。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后再作详细分享。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ForeverLove_1999(萧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