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0066/cb781e11984d43c4.jpg)
一直非常喜欢彩铅画:造型很逼真,栩栩如生;笔触很细腻,柔和舒适;而且画画、涂色的过程十分解压。一笔一笔涂色上去,不管好坏,人就进去了,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一切烦恼、压力都在这一根根线条中释放。从来没有想过要专门学彩铅,刚好发现女儿的画画老师很擅长彩铅,所以特地拜师学艺。
实际上才学了两次课,完成一幅作品,就因为劳动节、疫情,停下来了。很喜欢玉兰,找老师学习前就画了一幅挺丑的画;疫情期间手痒,画了另外一幅自己找的玉兰照片,画出来奇丑无比,完全没有玉兰的质感。我以为是画纸的缘故,因为用的是水彩纸,不是很光滑,于是特地买了彩铅纸,今天又画了一遍,还是奇丑无比:光的透射感,玉兰的细腻,玉兰的色泽,完全画不出来。为什么怎么也画不满意呢?我开始回想起老师指导我画荷花的一些细节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0066/c85ce60fef3e303d.jpg)
第一个是抓造型。抓荷花造型时,我觉得差不多;老师却觉得一些比例、高低点位、线条曲直有问题。然后,老师稍微改了一点点。虽然看起来跟我原来画的没什么区别,但是就这么一点点调动,似乎整体造型就灵动了起来。
第二个是涂颜色。上色时,基本的颜色及关系我是能够找到的。但是一上色,就会出现花瓣的色彩不协调,或者轻重不对,或者深浅不对,或者相邻两片花瓣的颜色关系处理不对。然后,老师指导我这儿改改,那儿调调,慢慢就色彩匀了。可是,我自己的对着画临摹的时候,是几乎看不到这些细节的差别的。
第三个是用线。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轻重,全部都有不同的表现力,很多时候,是抓不住这些线条的表现力的。老师说,画少了,多练习,线条就能控制好了。
一幅荷花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画了5个小时时间,然后就非常漂亮,漂亮到自己都不敢相信是自己画的。那种画画的成果,跟我自己画出来的丑玉兰,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0066/e813977bf39aba5f.jpg)
整个学习画画的过程,像极了孩子们学写作的过程。孩子们的写作,不就是如同我这样的小白画手吗?跟老师相比,孩子们的写,和我的画画,到底有哪些大的差距呢?
1.观察力。
画画时,老师能观察到的阴影变化、色泽变化,我观察不到;老师能观察到的造型细节,我观察不到;老师能观察到画画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关系处理进展,我观察不到……这个观察力背后,藏着什么呢?藏着长期的观察练习,藏着绘画时的观察控制。
写作呢?老师能观察到的人物心理外在表现,孩子们观察不到;老师能观察到行为背后的情感,孩子们体会不到;老师能观察到人情世故,孩子们观察不到……这些观察力背后,藏着什么呢?我认为藏着对人性的理解,藏着对社会文化的理解。这些是孩子们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2.专业知识。
画画时,老师对于色彩、色彩的使用;线条、线条的使用等等都有着很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老师常年学习和练习沉淀下来的。即使老师把所有这些知识讲给学员听,学员即使能理解,但未必能掌握。没有了不断的专业学习和不断的练习,知识终将是知识,不会转化为自己的画画能力。
写作也一样。老师对于文体的知识,对于遣词造句的知识,对于一些内容剪裁处理的知识等,有常年专业的沉淀。孩子们学习写作,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同样,孩子们不坚持学习并不断练习使用这些知识,终究不能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3.长期练习。
造型的控制,色彩的过渡,线条的控制等等,即使知道了知识,也还需要千万次的练习。没有长期的画画,没有长期地使用颜色和线条等,是不会有这样的造型感、色彩感和线条控制力的。这就是画画的微观体感——这需要练习,长期练习。
对于写作而言,文章结构怎么处理,材料的剪裁控制,叙事方式与风格,遣词造句的微妙变化,诸如此类的写作知识,要真正变成文章,同样需要孩子们长期去写。写着写着,文字感就上来了;写着写着,就知道怎么运用这些写作知识了。
有哲学家说:大自然里没有飞跃。其实,写作和画画是不是也一样,哪里能一次性飞跃呢?不过是一次一次练习,一次一次积累,一层一层沉淀,最后发生质变而已。
网友评论